6天前
人总是在延迟表达里消耗着彼此。 那些到了嘴边又咽下去的话,以为是留有余地,想等对方先开口,等一个合适的时机,等自己攒够勇气。 总觉得还有下次,总觉得不必急于一时,总觉得沉默比开口更稳妥,却忘了所有关系的保质期,都经不起这样反复的拖延。 于是那些被压在喉咙里的话,就这样跟着日子一起过期了。 没说出口的字句,沉淀在回忆的缝隙里,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翻涌上来,带着钝重的闷响。 让人总回想当时的场景,如果那句话说出口了,会不会结局就不一样?如果当时再勇敢一点,是不是就不会留下这么多空白?如果那会表达了想法,这段关系在回忆里会不会更完整一点? 控制不住的经常在脑海里模拟开口的画面,想象如果说出口后对方可能出现的反应,可那些虚构的互动越清晰,现实的空白就越刺眼。 原本可以的。 原本可以让对方知道我的在意,原本可以让误解就此消散,原本可以让这段关系在记忆里更完整,但等终于想明白该说的时候,对方已经不在那个能接收到的位置了。 那些被搁置的表达,最后只能变成独自咀嚼的苦涩。 它在每个安静的夜晚提醒着我,没有如果。 后悔是持续性的折磨。它不声张,却渗透在日常的碎片里。看到和对方相似的名字会想起,听到某段对话会停顿,甚至在毫无关联的场景里,也会突然被拽回那个没开口的瞬间。 起初只是偶尔想起有一点怅然,时间长了就变成反复咂摸的苦涩,再后来,便成了一想起来就发紧的胸口,这样的循环多了,也觉得疲惫。 所有欲言又止的时刻,一直这样在心里扎根,生长。 让人反复回忆当时的拧巴,在心里复述当时想说的每个字,可复述再多遍,也改变不了它没被说出去的事实。 我讨厌那个总是后退的自己,讨厌那种明明在意却要装不在乎的别扭。讨厌因为没和对方表达而感到后悔的每个瞬间。 没表达出来的所有,就像没寄出的信,永远停留在了那个节点,再没有拆封的机会。 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让我在无数个瞬间清晰的意识到,遗憾是会随着时间发酵的。 但已经无法再回到过去,也无法再弥补当时的缺憾。 时至今日才开始明白,该开口时,就别让沉默占了先。 没有人是天生的读心者,没有人能猜透你的心思,没有人能一直等你,也没有哪段关系经得起无数次的“以后”。 人们在关系里需要的,从来都是明确的信号,而不是模糊的留白。 要把每次见面当作最后一次过,不要吝啬对爱的人讲重要的话,不要因为胆怯而推开幸福,有话要及时说,因为永远不知道哪次转身就是永别,哪次沉默就是终点。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