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14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65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2
旭升1周前
《从举报到勋章:李宏塔的清廉之路》 2005年6月,一封匿名举报信引发中纪委关注。时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的李宏塔,因"涉嫌贪污受贿"被调查。这位李大钊嫡孙的特殊身份,让案件备受瞩目。 【调查:自行车与旧屋里的真相】 调查组发现,李宏塔每日骑自行车上下班,20年间骑坏4辆自行车,单位配车被他以"家近"为由婉拒。在50平方米的旧居里,发黄电扇与修补桌椅诉说着清贫——按政策他本可分住70平方米新房,却4次主动让贤。同事回忆:"他总穿胶鞋下基层,儿子婚礼退回所有礼金,只说'共产党人不能收礼'"。 【三代传承:从北大月薪到救灾一线】 三代人的清廉密码藏在细节里: 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时,月薪200银元却将80%资助革命,子女常饿肚子; 李葆华主政安徽期间,子女穿补丁衣,三合板家具用30年; 李宏塔救灾时发现霉变救济粮,连夜清查;退休存款不足万元,捐款却屡居榜首。 【历史回响:勋章与车轮上的信仰】 2021年"七一勋章"颁授现场,72岁的李宏塔将勋章捐给李大钊纪念馆。这个动作串联起百年时空:祖父用生命践行信仰,父亲以清贫书写忠诚,他则以20年自行车轨迹诠释初心。如今,其子李柔刚作为抗洪专家,正延续着家族的精神血脉。 "祖父教我们挺直脊梁,父亲让我们学会低头做事。"李宏塔的总结,道出一个红色家族的百年坚守。当物质浪潮冲击传统价值观,这个"被举报"出的清官传奇,恰似一记重锤,叩击着每个党员干部的初心。 (本文依据中纪委2005年调查通报、李宏塔口述及《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整理)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4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0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关于侄子一家回村寻亲的心里话 各位关注这事的乡亲们、网友们: 我是山东潍坊安丘的赵某某,就是视频里招待萧山侄子一家的那个叔叔。这几天好多人来村里找我,说网上有好多关于俺们家认亲的议论,有夸俺们山东人实在的,也有不少批评俺侄子两口子的。今天我就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首先,这事儿从头到尾没那么复杂。那天在村口,侄子一提他爷爷“赵凌泉”的名字,我立马就认出来了——这是俺本家的后人啊!他爷爷当年南下当兵,几十年没怎么回来,家里人其实一直惦记着。好不容易盼到后人回来寻根,我心里就一个念头:得好好招待,不能让远来的亲人受委屈。所以赶紧拉他们回家,让老伴去买菜,又喊了本家的兄弟来作陪,桌上鸡鸭鱼肉、潍坊的特色菜都备齐了,这都是咱山东人招待自家人的本分,不能给山东丢脸。 至于大家说的“不懂礼”的事儿,我倒觉得没必要太较真。侄子说他们本来是带孩子追溯爷爷足迹,没计划特意拜访,遇上我是巧合,所以没提前准备礼物,这事儿我能理解——亲人间讲的是情分,不是东西贵贱。饭桌上孩子长途跋涉累了,大人光顾着拍视频记录,可能有些细节没顾上,比如起身慢了、偶尔打断说话,这些都是无心之失,不是故意不尊重人。那句“分遗产”的玩笑话,我知道他们是想缓解陌生感,就是说得不妥当,后来他们也跟我道歉了,咱当长辈的哪能真往心里去? 这几天看网上好多人骂他们,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他们也是带着孩子来认祖归宗的,这份心意是真的。拍视频这事儿,年轻人都爱记录生活,可能就是没把握好分寸,不是故意为了流量“作秀”。血浓于水啊,哪能因为这点小事就伤了亲情? 现在事情过去了,我只希望大家别再过度解读、骂他们了,别给俺侄子一家造成负面影响。他们能回来看看老家,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儿,我就很知足了。以后他们要是还愿意来,我照样好酒好菜招待。 说到底,认亲认的是亲情,不是规矩。谢谢大家的关心,但真的别再议论这事儿了,让俺们安安静静处这份亲情吧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