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9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04: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
00:00 / 02: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00:00 / 01:26: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4: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23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22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68
作为一名在医疗器械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年的“老兵”,每次看到行业内某些过度营销的乱象,内心总是五味杂陈。今天,我想站在业内人的角度,说说那些让我们自己都脸红的“营销神话”。 “高科技”包装:我们是如何让产品“高大上”的 坦白说,我曾经参与过一款普通理疗产品的包装策划。 当时老板的要求很简单:“要让这个产品看起来值1999元。”于是,我们给这个普通的低频理疗仪穿上了“高科技”外衣: 把普通的电磁片说成是“纳米生物陶瓷” 把基础的脉冲技术包装成“量子能量波” 在产品外观上刻意模仿进口高端设备 最后,这个成本不到300元的产品,真的以1999元的价格热销了整整两年。 业内实话:其实很多所谓的“黑科技”,不过是基础功能的华丽包装。在医疗器械行业,真正的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和临床验证,绝不是加几个科技名词那么简单。 疗效话术:我们是如何打“擦边球”的 在医疗器械的营销话术上,我们最擅长的是玩文字游戏: “显著改善”不等于“治愈” “辅助治疗”不等于“替代药物” “缓解症状”不等于“根除病因” 我曾经亲眼见证,一款普通的颈椎按摩仪,在经过营销包装后,被宣传成了能够“治疗颈椎病”的神器。销售人员会刻意模糊“缓解疼痛”和“治疗疾病”的界限,让消费者产生误解。 业内实话:负责任的医疗器械企业,会明确告知消费者产品的实际功效和适用范围。任何过度承诺的行为,都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 “专家”背书:我们是如何打造权威形象的 在这个信息不对称的行业里,“专家”形象是我们最重要的营销武器之一。 我曾经协助策划过一场产品推介会: 邀请退休医生担任“健康顾问” 把普通医师包装成“三甲医院专家” 制作精美的头衔和资质证书 现场的效果出奇地好,很多老年人就是因为相信“专家”,毫不犹豫地购买了产品。 业内实话:真正的医疗器械专家,通常都在研发实验室或临床一线,很少会为具体的商业产品站台。 给消费者的真心建议 作为业内人士,我想给消费者几个实实在在的建议: 认准“械字号” 医疗器械最权威的“身份证”就是国家药监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购买前一定要查验注册证编号,并核对批准的治疗范围。 分清类别很重要 医疗器械分为一类、二类、三类,类别越高监管越严。对于宣称有治疗功效的产品,至少要选择二类及以上医疗器械。 警惕“万能型”产品 在业内,我们有个共识:越是宣称能治百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3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