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1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17: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18: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14: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0
00:00 / 17: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17: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2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18: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80
00:00 / 17: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5: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7: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4: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28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的新课导入(临湘职高陈瑞瑞) 同学们,前几天还是烈日炎炎,这两日却是秋风阵阵。盛夏渐央,初秋登场。转瞬之间,我们从夏天走到了秋天。四季轮回流淌,你是否读懂了其中的奥秘? 四季更迭,是大自然赋予地球最为神奇的韵律。人类,作为这个星球上最为智慧的生物之一,对季令的变化有着独特而深刻的感知。最起码,我们知道天热要减衣天冷要加衣。 在古代,很多诗人通过观察春夏秋冬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脉动和生命力,抒发他们对时光流逝、生命起伏、万物更替的思考和感慨,从而创作出了一批批优美动人的诗篇。 春天,他们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来形容春天到来的景象;夏天,他们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来表达出夏日场景;秋天,他们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来描绘秋天的景象;冬天,他们用“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来传递冬季寒冷的气息。 古代诗人不仅对季节的变化有着敏锐的感知,还能感受到季节变化所带来的情感和心境。比如,春天的生机勃勃让他们充满了欣喜和希望;夏天的炎热让他们感到烦躁和疲惫;秋天的收获让他们感到满足和喜悦;冬天的严寒让他们感到孤寂和惆怅。 总之,古代诗人对季节的敏锐感知不仅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而且也让我们后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而季令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气候和物候上。我们对气候一词非常熟悉,中央电视台每天都有天气预报。我们对物候一词相对陌生一点,其实理解它也不难。说得简单一点,那就是“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 上个世纪,中国有一位著名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对物候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他每天观察并记录物候变化,创作出了很多科普说明文。他就是我国近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竺可桢。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就是竺可桢先生专门讲物候的。他为了说清楚什么是“物候”这个事理,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角度切入,那就是唐宋大诗人中与物候有关的诗文。 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进文本,细细揣摩到底什么是物候,作者采用什么说明顺序,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才把物候说清楚的呢?
00:00 / 05: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