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霜降:秋尽叶染霜,岁晚待冬藏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当第一缕晨霜凝结在枝头,岁月便悄然步入了霜降时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的到来,不仅标志着气温的骤降,更勾勒出一幅秋意浓酣、万物蓄藏的诗意画卷。 霜降的名字,藏着大自然的精妙笔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夜间地面温度降至0℃以下,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华成白色冰晶,覆盖在草木、土壤之上,形成薄薄一层霜。这层霜既是秋日的终章印记,也是冬日的序曲预告,让原本斑斓的秋景更添几分清冽与静谧。北方的田野里,农作物早已收割完毕,只剩下枯黄的秸秆在寒风中摇曳;南方的山林间,枫叶流丹、银杏铺金,霜后的草木褪去了青涩,尽显成熟厚重的色彩。 在古人的观察中,霜降有三候:“一候豺乃祭兽”,此时豺狼开始捕猎储备过冬,将猎物陈列如祭祀般,展现出自然界的生存智慧;“二候草木黄落”,寒霜侵袭下,草木的叶绿素逐渐分解,叶片飘落,回归土壤滋养新生;“三候蛰虫咸俯”,昆虫们纷纷潜入洞穴,蜷缩身体进入冬眠状态,等待来年春天的苏醒。这三候的变化,清晰地勾勒出生命从活跃走向沉静的过渡轨迹。 霜降时节,民间也流传着诸多富有地域特色的习俗。在北方,有“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的说法,此时的柿子经过霜打后,甜度更高、口感更软糯,不仅能抵御寒意,更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南方地区则有进补的传统,“霜降进补,来年打虎”,人们会食用羊肉、牛肉等温补食材,为身体积蓄能量,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冬。此外,霜降也是赏菊的好时节,古人常以赏菊、饮菊花酒的方式迎接节气,菊花凌霜开放的坚韧品格,也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留下了“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千古佳句。 从农事角度而言,霜降是丰收后的收尾阶段,也是冬日备战的关键时期。北方农户会抓紧时间平整土地、修渠筑坝,为来年的春耕做准备;南方则需及时采摘晚稻、油菜播种,同时做好果树的防寒防冻工作,确保作物安全越冬。如今,虽然现代农业技术大幅提升了抗灾能力,但霜降时节的农事智慧,依然是劳动人民传承千年的生存经验。 霜降过后,冬天的脚步日益临近。街头的行人裹紧了衣衫,清晨的雾气愈发浓重,世间万物都在以自己的……#霜降 #二十四节气 #今日霜降
00:00 / 04: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代表着天气渐冷、开始降霜。 霜并非从天而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肃,缩也,霜降而收缩万物,空气中的水汽凝华于地表和植被,于是,细微的白色冰针或六角形霜花就出现了。 “十月寒露接霜降,秋收秋种冬活忙”这是一年中收获、播种的最后时节了。霜降岁寒时,万里秋色醉人,登高、赏菊,寒风呼啸而过,枫树、黄栌如染,红艳似锦,于高处远眺,仿若打翻的调色盘。凌寒傲霜的秋菊,灿灿绽放。“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让人赏出另一番意趣,难怪元稹曾直言“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霜降时,除了“收”五谷归仓“收”秋色入眼,“藏”也是一门紧要的“功课”。民谚有言,“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气候转凉,人体的气血开始收敛。中医药养生学认为,味甘之物,可滋养脾胃,“霜打柿子红如火”,经历秋露凝霜的洗礼,脱涩后的柿子,皮薄汁丰味香甜,此等美味正适合“藏”于肚中。拔萝卜、 板栗、红薯、芋头它们在气温骤降时开启“防冻保护模式”将体内淀粉转化为糖分积攒下足够的甘甜给食客的齿间留下一冬难忘的甜香。煲牛肉、煲羊汤、炖四物老鸭汤等习俗,养身保健,以御寒冬。 秋风萧瑟,霜华染天地,寒霜来临时,仍有收获满满,新芽也在此时播下,藏蓄的力量给人以无限希望,一“收”一“藏”,让严冬变得不再煎熬,霜降之时丰景藏,凛冬尽后春满堂。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3: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