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5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坐落于千年瓷都景德镇的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其建筑本身便以独特的红砖窑洞造型成为文化地标,曾斩获「未来建筑最佳文化建筑奖」等国际荣誉 。这座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近800件(套)明清御窑遗址出土的瓷器残件与修复品,揭开了宫廷用瓷的神秘面纱。这些「不完美」的文物不仅承载着制瓷工艺的巅峰智慧,更以考古实证还原了一段段被历史尘封的文明密码。 一、洪武初创:釉里红的「帝王之色」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对红色情有独钟,釉里红因此成为洪武御窑的核心品类。博物馆陈列的釉里红缠枝莲纹碗残件,虽因铜红料窑温控制难度极高而呈现灰黑色泽,却真实反映了明初釉下彩工艺的探索历程。这类器物胎体厚重,纹饰继承元代粗犷风格,碗心扁菊纹与外壁缠枝莲布局严谨,体现了「天圆地方」的哲学意象。值得关注的是,洪武青花同样采用国产钴料,如青花湖石四季花纹折沿盘,青中泛灰的发色与元代苏麻离青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从元到明的审美转型 二、永乐巅峰:甜白釉的「玉质瓷魂 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在原料提纯与工艺创新上取得突破,甜白釉八方烛台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胎体薄如蝉翼,釉面因含有大量石英颗粒与微气泡而呈现乳浊质感,在光照下泛出柔和的象牙白,恰似白糖融化般甜腻温润。这种「甜白」釉不仅被用于宫廷祭祀,还成为郑和下西洋时馈赠藩属国的重要礼品。博物馆另一件甜白釉暗花三系罐,通过锥拱技法在釉下刻出缠枝莲纹,纹饰若隐若现,完美� ��释了「薄胎暗花」的极致美学 。 三、宣德逸韵:青花与斗彩的「釉上春秋」 宣德朝被誉为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青花行龙纹蟋蟀罐以苏麻离青料绘制五爪行龙,浓艳的钴蓝中夹杂铁锈斑,龙身矫健如腾云驾雾,尽显皇家威严。这类器物本为宫廷斗蟀娱乐之用,却因宣宗驾崩后被下令砸碎掩埋而存世稀少。更具突破性的是斗彩鸳鸯莲池纹碗残件,其釉下青花勾勒轮廓、釉上彩料填绘细节的工艺,开创了 釉下彩与釉上彩结合的先河,为成化斗彩奠定了基础 四、成化奇珍:素三彩的「孤品传奇」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明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是全球仅存的孤品。这件高25.3厘米的香薰以绿、黄、紫三色低温釉装饰,鸭首昂起,双翼收合,足部与方形底座相连,底座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款。其精妙之处在于鸭颈中空与口相通,腹部合缝处有6个隐孔,熏香点燃时烟雾从鸭嘴缓缓溢出,宛如活物呼吸。#博物馆#瓷器 #吉寳斋 #御窑 #古董
00:00 / 06: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明代宣德五彩瓷的讨论。 军旅苍鹰 微博物馆。 明代宣德五彩东方三圣瓷雕展示(之二) 尺寸:高度78厘米,宽度32厘米。 明代宣德五彩瓷器以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工艺为核心特点,色彩浓艳、纹饰精美、器型多样,是明代彩瓷工艺的重要里程碑。云龙纹及缠枝莲纹,布局繁密而舒展,线条流畅。胎质细腻洁白,釉面白中泛青,底足多施青白釉或细砂底。 明代宣德五彩瓷器,仅景德镇官窑烧制,配方保密,无民窑产品,款识为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过去的那些鉴宝专家,以存世稀少、珍贵为由,在诸多场合,不停地指责民藏:“这么好的东西。民间怎么能有?〞。据官方统计,仅见西藏萨迦寺两只碗和景德镇遗址出土的不完整的实物。而忽视了在改革开放后,大开发、大动土时代民间海量收藏的事实,近年来,宣德五彩瓷在民间频繁的在网上出现,都说明了宣德五彩瓷的存量不可低估。这些都证实了宣德五彩在当时的工艺已趋成熟,且广泛地被宫廷使用。宣德五彩的创烧成功,为后世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宣德五彩瓷器,首创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红、绿、黄、紫等)结合技法,需两次烧成,青花部分用进口苏麻离青料,发色明丽如蓝宝石。 色彩通常以红彩为主,色调浓艳深沉,绿彩清雅,黄彩温暖,整体“深厚堆垛”,对比强烈,且过渡自然。 作为明代彩塑瓷艺术的典范,三尊造像尽显其时代风格。佛像体型饱满、头部比例突出,面部丰满圆润,眉眼细长、鼻梁挺直,线条凝练有力,色彩浓艳明快,虽经岁月沉淀仍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将当时工匠高超的塑形与设色技艺展现得淋尽致。 关于宣德五彩瓷的讨论,希望能得到同好“以物证史”的踊跃加入,其存量的多少?会在研讨中逐步地明晰起来。 关于瓷雕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讨论,我还将陆续通过实物的展陈,沿着从上到下的历史脉络,由汉、唐、宋、元、明、清的历史遗存中,寻觅先贤走来的脚步,供大家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讨,以开拓收藏视野,以便正确认识古代雕塑瓷的历史地位与真正的美学价值。
00:00 / 03: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00:00 / 02: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明代宣德五彩瓷的讨论。 军旅苍鹰 微博物馆。 明代宣德五彩东方三圣瓷雕展示(之三) 尺寸:高度78厘米,宽度32厘米。 明代宣德五彩瓷器以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工艺为核心特点,色彩浓艳、纹饰精美、器型多样,是明代彩瓷工艺的重要里程碑。云龙纹及缠枝莲纹,布局繁密而舒展,线条流畅。胎质细腻洁白,釉面白中泛青,底足多施青白釉或细砂底。 明代宣德五彩瓷器,仅景德镇官窑烧制,配方保密,无民窑产品,款识为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过去的那些鉴宝专家,以存世稀少、珍贵为由,在诸多场合,不停地指责民藏:“这么好的东西。民间怎么能有?〞。据官方统计,仅见西藏萨迦寺两只碗和景德镇遗址出土的不完整的实物。而忽视了在改革开放后,大开发、大动土时代民间海量收藏的事实,近年来,宣德五彩瓷在民间频繁的在网上出现,都说明了宣德五彩瓷的存量不可低估。这些都证实了宣德五彩在当时的工艺已趋成熟,且广泛地被宫廷使用。宣德五彩的创烧成功,为后世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宣德五彩瓷器,首创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红、绿、黄、紫等)结合技法,需两次烧成,青花部分用进口苏麻离青料,发色明丽如蓝宝石。 色彩通常以红彩为主,色调浓艳深沉,绿彩清雅,黄彩温暖,整体“深厚堆垛”,对比强烈,且过渡自然。 作为明代彩塑瓷艺术的典范,三尊造像尽显其时代风格。佛像体型饱满、头部比例突出,面部丰满圆润,眉眼细长、鼻梁挺直,线条凝练有力,色彩浓艳明快,虽经岁月沉淀仍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将当时工匠高超的塑形与设色技艺展现得淋尽致。 关于宣德五彩瓷的讨论,希望能得到同好“以物证史”的踊跃加入,其存量的多少?会在研讨中逐步地明晰起来。 关于瓷雕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讨论,我还将陆续通过实物的展陈,沿着从上到下的历史脉络,由汉、唐、宋、元、明、清的历史遗存中,寻觅先贤走来的脚步,供大家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讨,以开拓收藏视野,以便正确认识古代雕塑瓷的历史地位与真正的美学价值。
00:00 / 04: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3: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