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名诗故事 作者/康新民 《花非花》 唐.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短短26个却写出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心灵的释然。全诗韵律清新,让读者品来回味无穷,成为千古名诗,将诗和远方栓译得清新脱俗。仿佛看见白居易就在昨天与我们探索人生…… 诗人创作的名诗来源于生活,用文字流传下来。诗人在生活中灵光一现时写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佳句。 花非花:花朵的绽放,美丽的花朵只是时光#禅悟人生 的影子,花开花又落又,美丽常常不长久,花非花,诗人对物质世界的感悟。 雾非雾:当太阳升起时,云雾消散,雾起于晨消于光,雾是时光闪过的影子,并不长久。 夜半来:降生红尘,婴儿智蒙,心智未曾开发,如黑夜中行走的人,不知走向何方? 天明去:在长辈的引导下,人的心智打开,必须面对生活走向社会。前路漫漫,一个人走向社会,面对各种问题,于是个人的认识发生改变,走向成熟。 来如春梦几多时?年少时带着许多的梦想,对人生的追求,充满了对生活的美好想象,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当人从学校走向社会以后,儿时的梦想成为过往云烟。 去似朝云无觅处:每个人都是红尘的游客,百年后又在何方?亦如花与雾一般,只是时光的投影,并不真实。现在量子纠缠理论从微观上讲生命来源于基因,由无数个原子组成,涉及到能量场与灵力的问题。古人靠静坐,用心灵与宇宙沟通,在禅修中心灵顿悟!一次生命的旅行结束后去向哪里?确如浮过的流云无处寻觅。 更深层次的讨论,下次再聊。
00:00 / 03: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6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绝了!得有多高的文化水平才能写出这本书!!!《跨山海》读完这本书,恍惚与那些飘零的诗人身影重叠。 十六岁的鱼玄机,在泛黄的宣纸上写下"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时,那些写给李亿的缠绵诗句像是莫大的讽刺。 那个长安城的春夜,她被正室夫人逐出家门,长安城的月光把她的裙裾映成银鳞,她的痴心在鄂州江畔碎成万点星寒。 千年前的桃花纷纷扬扬落在她肩头,当她披着晨露敲响咸宜观的门环,暮鼓声里她的木屐踏碎道观青苔,袅袅的沉香里,道袍下藏着的是绝情断念。 ——杜甫读到泪目。 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五十九岁的诗人披着补丁摞补丁的布衣,茅草在狂风中纷飞,墙角发霉的竹简,半片残破陶碗,病中的他蜷缩在潮湿被褥里,却将最后半块胡饼塞进啼哭的幼子口中。 窗外月光如洗,不知杜甫在湘江舟中咽下最后一口气时,是否也看到了这样苍凉的月光? 李煜不忍卒读。宋军的铁蹄踏碎金陵春梦,那个在雕栏玉砌间填词作画的君王,终究成了汴京城最华贵的囚犯,他写"晚妆初了明肌雪",他写"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虞美人》手稿飘落汴河,连同他的血泪与遗憾。 王维月白的袍角还映在辋川的竹影,胡人的弯刀已架在他的脖颈。焚香独坐,前额垂落碎发,被迫出任伪职时颤抖的笔锋,与当年为妻子画眉的黛青重叠成命运的谶语。 李白醉卧沉香亭举着酒壶流泪,忽然懂得他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里藏着多少苦涩,看到纷扬的雪花与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重叠的瞬间,错觉有雪片簌簌落在手背。 不知何时,早已读到泪流满面。 终于明白,那些惊艳千古的文字,不过是被生活碾碎的悲欢,那些曾经我难以领会的心境、经历与感悟,终是在泪眼朦胧里,渐渐明晰#我的私人书单 #好书推荐 #跨山海#纪录片#纪录片推荐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3: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6: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我来分析一下,用户给了一首诗,看起来是关于佛教因果报应的。我需要先理解每一句的意思,然后再整体分析这首诗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首先,我得逐句解释,可能有些地方需要查证,比如“三世因果”这样的术语。然后,考虑用户可能的背景,他们可能对佛教感兴趣,或者想了解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可能需要解释因果报应的基本概念,以及这首诗如何通过比喻来传达这个思想。另外,用户可能希望知道这首诗的结构和文学手法,比如使用反问句来增强说服力。还要注意用户可能的需求,是否是为了学习佛教知识,或者寻找生活中的指导。需要确保解释清晰,避免过于学术化,同时保持准确性。最后,总结这首诗的核心信息,强调慈悲和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可能还需要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 这首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了佛教的因果观与慈悲心,核心思想是劝诫世人戒杀护生、反思行为、觉悟本心。以下逐句解析并整体概括: 逐句解析 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苦痛怨难深 描述动物被宰杀时的惨状(血肉模糊却被视为美味),强调众生对痛苦的感受与人类无异,它们的怨恨极深。 设身处地扪心想,谁可将刀割自身 用反问呼吁换位思考:若自己被刀割会痛苦,为何对其他生命施暴?直指杀生行为的残忍与矛盾。 今生所做皆是因,来世所受皆是果 点明因果法则:今生的行为(善或恶)是“因”,来世的遭遇是“果”,强调因果的必然性。 换了躯壳不识得,三世因果谁逃脱 指出轮回中灵魂会更换身体(“躯壳”),但因果报应不会消失,无人能逃脱。 如人识得本自心,万千众生得安祥 若人能觉悟到“本心”(佛性、清净自性),则能超越轮回,不仅自身解脱,也能让众生安宁。 核心主题 戒杀护生:通过描述动物的痛苦,呼吁停止杀生,培养慈悲心。 因果报应:强调行为与后果的必然联系,警示世人慎行。 轮回与觉悟:指出轮回的存在与因果的不可逃避,主张通过觉悟本心超越苦难。 深层内涵 - 众生平等:诗中“一般苦痛”表明人与动物在感受痛苦上无本质区别,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 自我反思:“设身处地”要求人跳出自我视角,审视行为对他者的影响。 - 超越轮回:末句“识得本自心”指向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明心见性,脱离因果束缚。 现实启示 这首诗不仅是宗教教义的表达,也蕴含深刻的伦理价值: - 倡导尊重生命,减少暴力与伤害;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