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实,字笃生,又字秋士,宜山黄良人,早年追随国父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革命先驱,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机要秘书,代理财政次长等要职。他一生佐幕军机,贤劳兼著。见证了孙中山和宋庆龄的旷世爱情,以如椽之笔代陈其美作《致黄兴书》,弥合孙中山和黄兴政见分歧,为建立中华民国做出重大的贡献。在短暂的四十年中,他如流星划过天际,照亮了民国的天空。黄实在政坛上叱诧风云,可惜英年早逝,其诗文、书信等亦随之风流云散。在其师友的诗文集中,找到了若干唱酬诗章,从残墨遗痕中,领略这位民国先驱绝世的诗文才情和浓厚的桑梓情怀。与刘绍宽的师长之缘。在刘绍宽《厚庄日记》中,有数处提及黄实。光绪二十二年(1896)十二月十九日,刘绍宽写道:黄君树滋来谒,黄系故人莘初哲嗣,本科新进,字笃生,后改名实,字秋士。这段简介透露出诸多信息。黄实的原名黄树滋,字笃生,黄实之名,秋士之字,乃是后改。其父黄莘初乃刘绍宽好友,“本科新进”,则是刘绍宽给黄实的评价。试想,当时黄实才15岁,若非学业优秀,崭露头角,刘绍宽怎么会在日记中特意为他记上一笔呢?黄实出生于家境贫寒之家,四岁丧父,靠其母针线收入维持家计。少年早慧的黄实深受刘绍宽师长的赏识,结识同邑文士鲍震、王仲平、王菽民、汤献廷、殷汝骊等一批江南垟精英,后来他们都有书信往来,诗词酬唱。黄实走出家乡,考入钱塘高小,到杭州读书,这给年轻的黄实打开眼界。1912年,黄实回乡,师长刘绍宽给他在温州中学谋一教职。不久黄实又离开了温州,追随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革命党员,加入同盟会,为了缔造中华民国而四处奔走。黄实与刘绍宽之间有书信来往,如在上海期间,他曾给刘绍宽寄诗,刘绍宽作《和黄笃生海上见怀原韵》一诗,晚年的刘绍宽思想趋向保守,但是从《厚庄日记》中可知,他对当时的时局洞若观火。刘绍宽是长者,在此诗歌中,他似乎对后辈黄实所处环境怀有深忧,希望黄实小心,体现了长者对后辈的殷切的关怀。当时黄实正当有为,不到四十岁就当上孙中山大元帅府的财政次长,从诗意看,刘绍宽对他血气方刚,勇不可挡的锐气深表赞赏。黄实希望刘绍宽出仕,但刘以自己年衰为由,表明自己一生献身教育,培植人才为己任,绝意仕途的思想。与诗人鲍震的诗词酬唱,尽管在外奔波,黄实与家乡友人仍保持密切联系,他们互寄诗词,互诉衷肠。其中通信最多的是平阳名士鲍台之孙鲍震。鲍震一生执教鞭,桃李满园,有《菼庐诗草》传世。🌹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大家好,这里是苍南县宜山镇黄良村黄实兄弟故居。1919年,孙中山电召黄实到大元帅府任机要秘书。1921年,黄实又兼代司法部次长,辅佐孙氏筹划北伐,极受器重。1921年9月,黄实积劳成疾,卒于广州,享年41岁。黄实去世后,孙中山十分悲痛,电召黄实胞弟黄仲谦至元帅府面晤,并派要员将其灵柩运送至平阳县宜山老家,安葬于江南乌石岭黄氏家族墓地内。时任教育部总长彭见彝亲自给墓碑题字,国民党元老邹鲁评价黄实:“实为总理所器重,英士所赏识。民国文献中洒满了他的鲜血,他的忠诚精神,历百年而不朽。”同乡黄菽民有挽联云:“参笔政、军政、财政,亲创共和,后克强(黄兴字)又弱一个;羡工诗、工书、工画,自成名家,与公望(黄公望)同足千秋。”今黄良上黄还有一座牛车桥,青石栏杆上雕刻着一只只形状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这座石桥便是黄实获得孙中山重用之后,于民国早年请假回乡建的,本地硕儒刘绍宽还给牛车桥写了一篇碑记,石碑前几年在石桥改建为公路桥后不知去向。黄实有两子,长子黄开鋆,曾在温州浙江省第十中学(今称温州中学)读书。居正、戴季陶从运送灵柩的人获知后,来信邀黄开鋆去广州。黄实弟弟黄仲谦以黄实为革命奔走一生,死得凄凉,不想让他儿子再出去,黄开鋆后因病家居。次子黄一亚(1909—2002年),原名黄开梅,字雪如。因家贫只读过小学,曾在宜山街益美布店当学徒、伙计。后戴以黄开梅的名字太俗,为他改名黄一亚,含意是与黄兴之子黄一欧并立。黄一亚清廉奉公、洁身自爱,退休后热心公益,和画家张大千、黄君璧有交谊。希望黄实故居能一直保存下来。🌹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大家好,这里是黄实先生故居。黄实故居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宜山镇黄良村上黄,占地面积约有2000平方米,大院由南北两个台门、七间单层正屋和左右各3间厢房组成。院子门口外筑了一道影壁,又称照壁、萧墙。除了装饰,也有屏障作用。砖石建的院门顶筑纹头、鸡脊,说明屋主人曾有秀才功名,门楣上的字迹图案均已斑驳难辨。走进庭院,一片古朴静谧的气息扑面而来。庭院四周围墙不高,由砖石砌筑。围墙脚下掘了条小水沟,上面布满苔藓,似已不能排水。踏着用花岗岩条石铺成的甬道,没几步便走进了一排砖木结构的老宅。中间的堂屋是会客之地,屋顶使用穿斗式结构。堂屋两侧是卧室,木门木窗均紧闭,透过缝隙望见里头堆了杂物,似已无人居住。门窗、瓦当都雕着些来源民间传说的花纹,倒也古雅精巧。宅院整体呈现形体简练、细节烦琐的清代建筑风格,规模不大,好在基本保持了原貌,这样的古民居在整个苍南已不多见。因建成至今已有200多年,加上年久失修,厢房屋顶已经塌陷,断壁残垣上爬满了藤蔓。杂草之间遗落些石臼、磨盘、木器、竹器等老物件,不知已经历过多少个朝晖夕阴,拾起来便抖落了百年的风尘。院前、院后都有庭院,前面用花岗岩条石铺设可以用于晾晒谷物等;后面庭院为菜园,可以一年四季种植蔬菜。黄实 (1880—1921年),原名树滋,号笃生,后改名实,字秋士。黄实系黄亨瑞第七世直系后裔,黄亨瑞系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间曾立下战功,任正四品海坛镇都司。此后家族文脉不断,均得任用,享有崇高社会威望。黄实的叔祖父黄文楹系贡生。父亲黄永康参加县试、府试、院试均名列第一,人称“小三元”。黄实4岁丧父,赖寡母陈氏以针线、纺织收入抚养成长。他从小聪颖好学,清光绪末年(1908年),受乡里推荐赴杭州受试,崭露头角,颇为时人赏识,被聘为钱塘高等小学教员。民国8年,黄实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民国10年,黄实辅佐孙中山筹划北伐,极受器重。民国9年(1921)9月,黄实积劳成疾,卒于广州。黄实去世后,孙中山十分悲痛,电召黄实胞弟黄仲谦至元帅府面晤,并派要员将灵柩运送至平阳县宜山老家,葬于望里乌石岭祖坟。黄实英年早逝,壮志未酬,声名不彰,但他如一声惊雷,又似流星划过,终不负于那水深浪阔的时代。黄实有两子,长子黄开鋆曾在温州浙江省第十中学(温州中学)读书。次子黄开梅,因家贫只读过小学。祝愿黄氏家族越来越好!🌹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大家好,这里是民国初司法部次长黄实故居。黄实(1890—1930),原名树滋,字秋士,号笃生。生于宜山镇黄良村。4岁丧父,赖寡母陈氏以针线收入抚养成长。他从小聪颖好学,清光绪末年,受乡里推荐赴杭州受试,崭露头角,颇为时人赏识,遂留钱塘高等小学任教。第二年回温州,应省立温州第十中学校长刘绍宽邀约,任监学兼国文习字科教员。黄实关心国事,遂加入孙中山组织的中国同盟会,主办《上海史学报》与《杭州白活报》,并奔走江浙一带,联络同盟会员。宣统三年(1911)10月,辛亥革命后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黄实重回家乡,任平阳高等小学校长,仍组织同盟分会,不断启发乡人的爱国观念。民国2年(1913),加入孙中山改组的中华革命党,陈其美任党部庶务部长,在要员中,陈其美与黄实交谊最为深厚,陈的许多机要文件都出自黄实手笔。民国4年, 黄实替陈其美写了致黄兴书,洋洋五千言,成为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书中反映了民国初年革命党核心人物思想、行动的分歧,分析了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力陈孙氏在建都、外交方面的远见卓识。民国5年,陈其美回国,被刺杀于上海。 黄实闻耗,捶胸顿足痛哭,深恨自己当时未能追随陈氏左右。孙中山回广州,民国8年,孙中山电召黄实到大元帅府任机要秘书。自1914年始至1916年短短两年内,黄实与孙中山单独见面有20多次,陪陈其美与孙中山一起共商国是的次数更多,鲜为人知的是,黄实还是孙中山与宋庆龄浪漫爱情的见证人。1913年8月宋庆龄在美国韦斯利安女子学院毕业后,至日本看望她的父亲宋耀如和姐姐宋霭龄,时近半百的孙中山与刚20出头的宋庆龄一见钟情,但因年龄相差悬殊,遭到宋氏全家反对。但孙宋两人不顾反对,于1915年3月私订终身,只等孙中山办好跟原配夫人的离婚手续。在这一段时间里,由于陈其美生病住院,不便外出,黄实陪同孙中山,与宋氏父女交往尤其密切,见证了孙宋两人爱情的发酵滋长。祝愿黄氏家族越来越好!🌹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大家好,这里是黄实故居。黄实故居位于温州市苍南县宜山镇黄良村上黄,占地面积约有2000平方米,大院由南北两个台门、七间单层正屋和左右各3间厢房组成。院子门口外筑了一道影壁,又称照壁、萧墙。除了装饰,也有屏障作用。砖石建的院门顶筑纹头、鸡脊,说明屋主人曾有秀才功名,门楣上的字迹图案均已斑驳难辨。走进庭院,一片古朴静谧的气息扑面而来。庭院四周围墙不高,由砖石砌筑。围墙脚下掘了条小水沟,上面布满苔藓,似已不能排水。踏着用花岗岩条石铺成的甬道,没几步便走进了一排砖木结构的老宅。中间的堂屋是会客之地,屋顶使用穿斗式结构。堂屋两侧是卧室,木门木窗均紧闭,透过缝隙望见里头堆了杂物,似已无人居住。门窗、瓦当都雕着些来源民间传说的花纹,倒也古雅精巧。宅院整体呈现形体简练、细节烦琐的清代建筑风格,规模不大,好在基本保持了原貌,这样的古民居在整个苍南已不多见。因建成至今已有200多年,加上年久失修,厢房屋顶已经塌陷,断壁残垣上爬满了藤蔓。杂草之间遗落些石臼、磨盘、木器、竹器等老物件,不知已经历过多少个朝晖夕阴,拾起来便抖落了百年的风尘。院前、院后都有庭院,前面用花岗岩条石铺设可以用于晾晒谷物等;后面庭院为菜园,可以一年四季种植蔬菜。孙中山机要秘书黄实 (1880—1921年),原名树滋,号笃生,后改名实,字秋士。“树滋”来自《尚书》“树德务滋、除恶务尽”之句,这冥冥之中倒与黄实一生的性格经历暗合。黄实系黄亨瑞第七世直系后裔,黄亨瑞系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曾参与收复台湾,立下战功,任正四品海坛镇都司。此后家族文脉不断,均得清廷任用,享有崇高社会威望。黄实的叔祖父黄文楹系贡生。父亲黄永康参加县试、府试、院试均名列第一,人称“小三元”。黄实4岁丧父,赖寡母陈氏以针线、纺织收入抚养成长。1919年,孙中山电召黄实到大元帅府任机要秘书。1921年,广东革命政府成立,黄实又兼代司法部次长及国民党本部主任,辅佐孙氏筹划北伐,极受器重。1921年9月,黄实积劳成疾,卒于广州,享年41岁。黄实去世后,孙中山十分悲痛,电召黄实胞弟黄仲谦至元帅府面晤,并派要员将其灵柩运送至平阳县宜山老家,安葬于江南乌石岭黄氏家族墓地内。时任教育部总长彭见彝亲自给墓碑题字,国民党元老邹鲁评价黄实:“实为总理所器重,英士所赏识。民国文献中洒满了他的鲜血,他的忠诚精神,历百年而不朽。祝愿黄氏家族越来越好。🌹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这位宜山人曾是孙中山的机要秘书,修了牛车桥,还是孙中山宋庆龄浪漫史的见证人。黄实(1880—1921),原名树滋,出生于宜山黄良村。四岁丧父,自幼勤奋好学,光绪末年省里应考,成绩优异,应聘执教于温州中学。辛亥革命期间,他积极投身救国,参加同盟会,活跃于江浙一带。他跟陈其美交往很深,遂改名黄实,字秋士。他为陈代笔写了很多重要文献,包括著名的《致黄兴书》(1915年)。后来陈其美在沪遇刺身亡,黄实闻讯悲恸欲绝,先后写了两副挽联。1919年,孙中山发电报召唤黄实到广州。宋庆龄于1913年8月毕业后,时年近半百的孙中山与二十岁的宋庆龄一见钟情,但由于年龄悬殊,遭宋家父母的竭力反对。1915年3月,从上海探亲回来的宋庆龄跟孙中山私订终身,只是要等孙办好跟原配夫人的离婚手续。黄实跟孙中山、宋氏父女来往尤其密切。几个月后,被父亲软禁在上海家里的宋庆龄,在家仆的帮助下,破窗而逃,坐船到日本,与孙中山结为伉俪。孙宋的革命爱情史,家喻户晓。牛车桥处于温州市苍南县宜山镇东河的牛车港,是黄良地方通往宜山下市的交通要道,大桥五开间五板并列,桥面两侧各有17档青石栏杆,栏柱上头也雕刻着34只形态各异的狮子,中间一档的栏板上,镌刻着桥名“牛车桥”三字,其余的栏板上分别刻着人物、花草鸟兽,桥两头各有一对行走状的石狮,工艺精美,用料上乘,大桥中间的花岗岩桥板两侧,用阳刻着“牛车桥”三字,其余用阴刻建桥的时间“中华民国八年”等。1918年,黄实先生回到了故乡宜山,他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为民造福。“牛车桥”是他1918年(民国7年)回乡时建造的,后来因资金短缺,黄氏兄弟倾其家产使其完工。其桥与钱库大魁桥结构相似,工艺造型都十分讲究,只是略逊于大魁桥,在当时可谓江南第二桥。两侧的精美青石栏杆还保持着原样,其中一块弓形的、刻有桥名的梁板石被砸成两段,摆放在东岸桥头的凉亭内,作为坐凳之用,建桥的桥碑在建宜山水泵厂时移作它用,至今下落不明。祝愿宜山地方人丁兴旺!🌹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26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2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09: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29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15: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69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