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2
我演唱一首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曲,由胡宏伟填词,王世光作曲,季小琴演唱,创作于1984年 。相关介绍如下 : - 创作背景:1982年,《话说长江》纪录片制作组希望王世光“用音乐把中国母亲河塑造出来”,他历经10天左右创作出50秒的片头音乐旋律。1983年,《长江之歌》随纪录片播出后受到观众喜爱,因无歌词,很多观众写信要求填词。同年12月25号,节目组向全国征选主题音乐歌词。胡宏伟被纪录片中长江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吸引,看到征选通知后,用两天时间创作出歌词。1984年元旦,他将歌词寄给央视,最终从4583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被定为《长江之歌》歌词。 - 歌曲特色:旋律激昂,气势磅礴,采用波浪式的旋律模仿长江奔流向前的景象,音符的渐渐推进使旋律显得更加温暖,并且在音与音的跳进上还有一种撞击的震撼感。歌词是一首抒情诗,运用高度艺术概括,采用形象、凝练的语言,将长江比作母亲,运用比拟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塑造了长江伟大的母亲形象。 - 社会影响:1984年,歌曲获《话说长江》音乐会最佳创作奖。2019年6月,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此外,歌曲还曾多次入选中小学课本,搭载嫦娥一号回荡天外,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全球直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象征。
00:00 / 03: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8: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14: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4
00:00 / 27: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9
《长江之歌》是由胡宏伟作词,王世光作曲,季小琴演唱的歌曲,是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曲,该曲创作于1984年。 2019年6月,该曲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歌词上,《长江之歌》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用诗情画意赞美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把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祖国的感情融为一体。歌曲充溢着词作者对于长江的具体感情。该曲所描绘的山水已不是自然地理概念上的山水,而是注入了人们浓郁的情绪色彩的山水,即作者心目中的山水,是艺术想象中的山水。在词作者的笔下,长江变成了一条有生命的河流,一条和人们的思想感情相交流的河流,成为一条与人们的生活与斗争息息相关的充满着无穷活力的河流。作品用概括性的语言,来歌唱出长江的自然气势,一方面赞美了万里长江的壮美景色,一方面又抒发了人们对锦绣河山的无限深情,把歌唱大自然与歌唱祖国巧妙地凝结成为一体。 第二,歌唱作为“母亲河”的长江与沿岸各族儿女对于长江的深情。歌词把长江比喻作“母亲的河流”,而把生活、劳动在沿江两岸的各族人民比作是吸吮“母亲的乳汁”成长起来的“儿女”。这是一种拟人化的表现方法,它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绪色彩,用母亲与儿女的关系来比拟祖国大地与各族人民的关系,把长江人格化了。这种艺术手法,化“无我之境”为“有我之境”,从而加深了人们对歌唱对象的一种亲切感。 第三,歌唱长江的过去和它的未来。歌词从长江的源远流长联想到它的漫长的经历和远大的前程,把歌唱历史与歌唱时代结合在一起,把歌唱大自然的变迁与歌唱社会的发展双关地交织在一起。词中歌唱它既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又是一条青春的河流。词中,既写长江孕育了古老文明,又写长江推动新的时代,既回顾过去,又展望未来。这是一种哲理与诗情熔于一炉的写法,不同于光写外在的山水美的歌词,而是用蘸着感情的笔写这条长河的古往今来,讴歌奔腾前进中的祖国江河,人们可以感受到大江奔流的自然画面,似乎也可以听到时代在前进的声音,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00:00 / 03: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13: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1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26: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9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04
00:00 / 0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2: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1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89
00:00 / 02: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1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