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6
【第323集】 #书愤 #陆游 #古诗词 #出师一表真名世 #高中语文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七言律诗代表作,创作于其晚年,核心是借追怀早年抗金壮志与痛惜壮志未酬,抒发深沉的爱国情怀与悲愤心境。 核心背景 - 作者: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志,但屡遭排挤,壮志难伸。 - 创作时间: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游时年61岁,罢官闲居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已多年。 诗句赏析(以“早岁那知世事艰”版本为例) 1.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回忆早年不知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占领的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如大山般坚定。以“气如山”的比喻,生动展现青年陆游的英气与抱负。 2.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选取两个经典抗金战场场景:瓜洲渡的雪夜战船、大散关的秋风铁马。用“楼船”“铁马”等意象,凝练概括早年的战斗经历,画面感极强,充满豪迈悲壮。 3.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昔日自比能保卫国家的“塞上长城”,如今愿望落空,镜中已两鬓斑白。“空自许”的“空”字,道尽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是全诗悲愤情感的核心。 4.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借诸葛亮《出师表》的忠义与壮志自勉,感叹千年之下,难有与诸葛亮比肩的爱国志士。既表达对先贤的敬仰,也暗含对当朝无人北伐的失望。 艺术特色 - 对比强烈:青年时的“气如山”与晚年的“鬓先斑”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岁月流逝与壮志未酬的悲愤。 - 用典自然:化用“塞上长城”(檀道济典故)和“出师一表”,以历史人物自况,深化爱国主题,意蕴厚重。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4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54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第68集《书愤》南宋·陆游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内容如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以下是该诗的译文及赏析: 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 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沦陷,而朝廷腐败无能,倾轧排挤忠臣。想到这些,诗人不禁悲愤交加,感慨万千地从心底发出这声慨叹。 诗的前四句,诗人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里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对早年豪迈气概的追念,并且“气如山”中的“气”字,写出了当年诗人的豪迈气概和壮志。后四句则笔锋一转,表达了诗人岁月空逝、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慨。其中,“空自许”中的“空”字,写出了诗人对朝廷不重用他的悲愤之情。“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已先斑”三字,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年老鬓衰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年华空逝、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诗词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5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0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