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如何看待现在很多科研结果只是为了发文章,而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让我们坦诚地聊聊这个现象。 首先,说句可能不太中听的大实话:对许多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学者和研究生而言,有些研究的最大现实意义,确实就是“它能发文章”。 请先别急着批判。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答案是:在学术圈里生存下去。 你有崇高的学术理想和科研洁癖,这非常值得尊敬。但这意味着你可能需要坐长期的冷板凳,面对低效的产出。结果很可能是通不过考核,或者无法毕业。这个代价,有几个人能承受得起? 更进一步说,即使你个人愿意坚持清高,你手下的人呢?当你因为长期没有成果而申请不到项目,无法给研究生发补助时,你能坚持,那些家境普通的学生能吗?当一个资质平平的研究生延毕一年,只求发一篇符合毕业要求的“水刊”好去工作时,你是坚持要他追求“有意义”的突破,还是抬抬手,放他一条生路? 很多时候,不是科研人员主观上想做“无意义”的研究,而是设身处地的不得已。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很多人会脱口而出:“都怪评价体系!” 没错,当前的评价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就像高考——它用“论文”这一把尺子去衡量千差万别的研究工作。我们都知道这不完美,但在找到更公平、更可操作的标准之前,它依然是维持科研界相对公平运行的那个“最不坏的解”。 我们都曾对“破五唯”抱有过希望,但结果呢?当简单的标准被拿掉,复杂的评价体系往往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人为操作空间。有时回头一看,甚至觉得还不如从前。 所以,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只是为了发文章”的科研? 也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视角:它们构成了当下科研生态的 “生存逻辑”。 它们让青年学者得以通过考核,获得继续从事科研的资格。 它们让无数研究生达到了毕业门槛,拿到了开启职业生涯的钥匙。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像一种 “训练” ,让科研新人锻炼了基本的学术技能。 这并非在歌颂平庸,而是承认一个现实:先活下去,才有机会谈理想。 这些看似“无意义”的工作,恰恰为整个学术界保留了宝贵的“火种”。当一位学者终于熬过生存压力,获得终身教职或稳定支持后,他才真正拥有了坐冷板凳、去挑战那些“有意义”的重大问题的资本。 是的,我们都期待一个更理想的科研环境。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或许我们可以对眼前这些为了生存而产出的研究,多一份理解。它们不是科学的终点,而是许多科研梦想在现实土壤中,不得不经历的开始。 毕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