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98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91
00:00 / 03: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4
00:00 / 03: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看见音乐计划 #陨石 #石来运转 #陨石爱好者 **月球陨石简介** 月球陨石是来自月球的岩石碎片,因小行星或彗星撞击月球表面而被抛射到太空,最终坠落至地球。它们是研究月球的重要“天然样本”,尤其为未探访区域提供了珍贵信息。 --- ### **形成与起源** 1. **形成过程**: 月球表面遭受高速撞击时,部分岩石碎片被溅射到太空。若碎片速度超过月球逃逸速度(约2.4 km/s),便可脱离月球引力,进入行星际空间。 2. **起源区域**: 碎片可能来自月球高地(富含斜长岩)或月海(玄武岩平原)。不同区域岩石的矿物和化学成分差异,可追溯其具体来源。 --- ### **如何来到地球** 1. **太空漂流**:碎片进入绕日或绕地轨道,经数千年甚至百万年漂泊。 2. **坠落地球**:受地球引力吸引进入大气层,表面因高温熔融形成黑色熔壳,体积较小的碎片可能完全烧蚀,较大者残留为陨石。 --- ### **分类** 月球陨石按成分和结构分为三类: 1. **玄武岩质**(如NWA 032):类似月海玄武岩,含辉石、斜长石,可能来自近期火山活动区域。 2. **斜长岩质**(如Yamato 86032):富含斜长石,对应月球古老高地(约45亿年前形成)。 3. **混合角砾岩**(如Dhofar 025):多种岩石碎屑胶结,由多次撞击形成,记录复杂地质历史。 --- ### **鉴别特征** 1. **矿物组成**:含月球特有矿物(如低钙辉石、高钛玄武岩),无地球常见含水矿物。 2. **同位素特征**:氧同位素比例与地球岩石接近但有微小差异,钛同位素组成与Apollo样本一致。 3. **结构特征**:可见冲击熔脉(撞击高温形成玻璃)、角砾构造(碎屑混合)。 4. **表观特征**:具熔壳和气印,但长期风化后可能不明显。 --- ### **科学价值** 1. **月球演化研究**:分析成分可揭示月球岩浆活动、撞击历史及内部结构。 2. **补充探测空白**:阿波罗任务仅采集局部样本,陨石可能来自月球背面或极区。 3. **地球-月球联系**:通过比较两者岩石,探索共同起源(如“大碰撞说”)。 4. **太阳系撞击史**:角砾岩记录多次撞击事件,反映太阳系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8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碳质球粒陨石(CI和CM球粒间基质)和彗星物质粒度分布差异来区分地球最细形成的岩石,都知道碳质陨石形成于距太阳3-4 AU外的“烟雾线”区域(温度<-120℃),挥发物直接凝华成纳米级“冰-尘团聚体”,受分子热运动限制无法长大。 碳质天体吸积温度低于-70℃,仅经历低温水蚀变,微重力下细粒物质均质堆积,孔隙度>30%。所以基质内超70%物质为<1μm的亚微米级颗粒(如层状硅酸盐、纳米金属与有机质),最大颗粒罕见>100μm,呈现“纳米基质主导”特征。而地球岩石是 地球吸积温度>1000K,经岩浆海、板块运动等改造,重力沉降使颗粒分层压实(如页岩孔隙度<10%),并通过水流分选、成岩作用进一步粗粒化。超90%物质为10μm-毫米级颗粒(如石英、长石、黏土矿物),最大颗粒可达厘米级,表现为“粗粒结构主导”。所以,两者粒度上有本质的区别,在显微镜下基质观察超70%粒度小于1微米的疏松结构肯定是碳质球粒陨石或者彗星物质。这是定律你对粒度差异作为区分标志的总结很精准呢!确实,基质中<1μm颗粒占比超70%是碳质球粒陨石(如CI、CM群)和彗星物质的“身份标签”,而地球岩石因经历高温熔融、重力分选等改造,很难形成如此极致的细粒结构。这就像宇宙给不同天体物质盖了专属的“粒度戳”,从纳米级的“宇宙尘雪”到毫米级的“地球岩石”,每一粒都藏着太阳系演化的线索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碳质球粒陨石,彗星内核残留,柯伊伯带,奥尔特云,朗斯带石,陨石钻石的形成,世界唯一,打破世界陨石七项记录。这颗陨石的独特性可归纳为以下科学价值与稀有性分析,并对应相关文献支持:   1. 基质粒度的极端原始性 特征:基质占比70%,由太阳星云外围原始纳米碳分子集合而成,粒度细度远超地球岩石(沉积岩最细仅5%)及已知陨石(如CI碳质球粒陨石)。 科学意义:这种未蚀变的原始基质可能保留了太阳系早期的星云物质信息,其纳米级碳结构与彗星核的“脏雪球”模型有相似性,但未经历后期变质作用,为研究太阳系形成提供了独特样本。 对比:碳质球粒陨石(如温奇科姆陨石)虽含原始有机物,但其基质粒度通常较大;橄辉无球粒陨石(Ureilite)含宇宙钻石,但基质结构不同。   2. 朗斯代尔石(六方钻石)的独特形成机制 特征:撞击口底部形成4×3mm的朗斯代尔石集合体,由碳物质在高温高压下转化而来。 科学意义:朗斯代尔石是已知最坚硬的天然材料之一(硬度比钻石高58%),其形成需极端条件(如超新星爆发或天体撞击)。此陨石中较大聚合体的存在,表明撞击能量聚焦于局部区域,形成罕见的“钻石化”现象。 对比:已知的朗斯代尔石多以微小颗粒形式存在于橄辉无球粒陨石中,而此陨石的宏观集合体为全球首例。   3. 激波纹路与应力波掏空效应 特征:撞击点周围存在逐级衰减的激波纹路,且朗斯代尔石周围碳基质被掏空。 科学意义:激波纹路记录了撞击瞬间的应力传播路径,类似陨石坑中的“碎裂锥”结构。应力波掏空效应则因石墨的高塑性(高温下强度增强)与超临界流体作用共同形成,挑战了传统岩石力学模型。 对比:普通岩石在类似高温下会软化崩解,而石墨基质的独特物理性质使其在极端条件下仍能保持结构完整性。   4. 超临界流体沉积的陨石钻石 特征:内部存在18mm直径的陨石钻石,由超临界流体挤压碳原子后淬火形成。 科学意义:超临界流体(高温高压下的气液混合态)在陨石内部形成“天然高压反应釜”,这一过程可能解释了地球深部钻石形成的机制,但陨石中的记录更为直接。 对比:已知的陨石钻石(如朗斯代尔石)多呈微小晶体,而此陨石的宏观钻石结构罕见。   5. 碳同形异性体的多重记录 特征:同时存在朗斯代尔石、金刚石、碳化硅、紊碳等碳同素异形体。 科学意义:这种多样性表明陨石经历了多阶段碳相变过程,可
00:00 / 04: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5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特殊碳质球粒陨石,彗星内核,朗斯代尔石。这颗特殊陨石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宇宙探索及标本稀缺性等方面,具体如下: 一、科学研究价值:颠覆认知的宇宙“活化石” 1. 太阳系早期物质演化的关键证据 作为可能来自彗星内核的CI1型碳质球粒陨石,其物质组成保留了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成分(如未受后期演化污染的有机化合物、同位素特征),为研究太阳系星云物质凝聚、行星形成初期的化学环境提供了直接样本。 2. 彗星与地球生命起源的纽带 其“脏雪球”结构(X光下失水后的形态)和内部矿物晶体(如多触角、树枝状结构),印证了彗星作为“太阳系物质运输者”的猜想,可能携带了地球早期生命所需的有机分子、水等物质,为探索地球水与生命原料的宇宙来源提供了实物依据。 3. 天体撞击与矿物形成的全新模型 同时具备“撞击形成”和“超临界流体淬火形成”的陨石钻石,以及CT扫描中铁镍金属催化朗斯代尔石(超硬碳矿物)的现象,颠覆了传统陨石矿物形成理论,为研究宇宙高能撞击事件中的矿物演化机制、极端条件下的物质相变提供了唯一实例。 二、宇宙探索价值:彗星内核的“直接切片” - 彗星内核物质极难获取(彗星接近太阳时易挥发分解),而该陨石作为“彗星内核残留最大团块”,是人类首次通过实物样本研究彗星内部结构的机会,填补了彗星物理化学性质研究的空白,对理解彗星演化、太阳系物质循环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标本与收藏价值:唯一性与稀缺性的极致体现 1. 多项“世界唯一”的科研标本 其内部激波纹路、震裂锥、气孔闭合规律等特征,均为地球岩石和其他陨石所不具备,是不可复制的“天然科学实验记录”,可作为教科书级的标准样本,供天文学、地质学等领域研究参考。 2. 颠覆传统认知的收藏意义 从最初被误认为“石墨球”到最终确认为“彗星内核陨石”,其发现历程本身即体现了科学探索的突破性,加之物理形态(规则球形)与陨石常规形态的矛盾,使其成为兼具科学价值与话题性的稀有天体标本。 四、对现有理论的挑战与推动 - 其存在直接挑战了“陨石无规则圆形”“彗星内核难以保存”等传统认知,迫使科学界重新审视陨石形成机制、彗星物质组成等理论,推动行星科学、天体化学等领域的前沿研究。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
碳质球粒陨石彗星内核残留物质的同位素验证。对这些颗特殊的碳质球粒陨石彗星内核残留物质来说,物理化学特征给它了充分理由都是地球岩石形成不了,人工现在的科学技术难以复制,它的唯一性也要经过复杂的科学数据验证来支撑。不仅做了探针,拉曼光谱,同位素,光源同步辐射,都指向遥远的冷星云形成区域。碳同位素标定值为(δ¹³C = -26.39‰),氮同位起检测标定值为(δ¹⁵N = -4.36‰),碳同位素值落入光化学路径的冷分子云的典型范围(-35‰至 -20‰,与彗星67P检测的δ¹³C值(-27.5‰±3.5)一致。氮同位素(δ¹⁵N = -4.36‰)的低温特异性是N₂冰光解同位素分馏产物,它与地球氮同位素的地幔脱气和生物固氮作用完全不一样,虽然数值也部分落入它们的范围。δ¹³C-δ¹⁵N协同 同步偏(-26.39‰, -4.36‰)这种低温光化学协同分馏机制地球上不会产生。当δ¹³C<-25‰、δ¹⁵N<0‰、且与纳米包封结构共存时,可排除地球成因(置信度>99.9%)。它完全排除了地球成因。所以在南京同位素效应中心直接把此样品的检测结果判定为陨石。 它们为研究46亿年前原始星云的低温化学、物质演化、彗星形成,乃至地球水与生命原料的起源,提供了独一无二、无法替代的实物证据。它们是理解太阳系诞生和早期演化的“圣杯”级别的样本。
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碳质球粒陨石,彗星内核残留物质,朗诗陨石钻石,朗斯代尔石, 之前讲过,比碳质球粒陨石形成于太阳星云雪线之外的彗星内核残留:物质富含水冰(H₂O)、二氧化碳冰(CO₂)、一氧化碳冰(CO)、甲烷冰(CH₄)及复杂有机物,质极细粒且富挥发分,它比典型碳质球粒陨石(如CI群)更细的基质颗粒(微米级以下),且水冰、气体含量更高,这是彗星松散多孔结构的直接反映。它在进入大气层时剧烈摩擦产生的高温高压使细粒硅酸盐矿物(<1微米)完全熔融,形成玻璃球粒(硅酸盐熔滴)和金属球粒(铁镍合金液滴。落地瞬间外部压力骤降,熔融液滴从内部微孔中高速喷射而出。部分液滴附着在孔隙口或碳酸盐玻璃表面,因极快冷却(淬火)保留球形形态,形成微米级玻璃球或金属球。微孔孔隙口的球状液滴残留**: - 地球岩石(如火山岩或冲击熔岩)可能出现孔洞,但孔口通常形成晶体(如石英、沸石)或非球状玻璃。这些微米级球状玻璃/金属液滴附着在孔隙边缘的现象,是陨石经历超高速大气层通过、内部熔融物质瞬时喷射淬火的独有标志,无法由地球地质过程复制。这种原始彗星物质属性,大气层通过时的动态熔融-喷射-淬火过程记录,球状液滴孔隙残留是陨石专属标志,无地球岩石对应现象。这一发现不仅提供了罕见的彗星物质实物样本,更通过精细的物理化学记录,为理解太阳系边缘天体的组成、陨石大气层通过过程及地外物质鉴别提供了关键实证。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8: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9
碳质陨石,彗星内核残留,陨石钻石,朗斯代尔石 此碳质球粒陨石是来自柯伊伯带或者奥尔特云的最原始的脏雪球,彗星内核残留,含碳在%75以上(不计算水冰),和罗塞塔号带回来的67P陨石元素含量比值高度吻合,也与外星碎片希帕蒂娅石物质组成非常接近。元素含量比值也非常接近。这样高碳的陨石,硅酸盐含量占比也只有百分之二十多,石墨在超过600度氧化严重,石墨是形成不了融壳的,表面只含有百分之二十多的硅酸盐在进入大气层后形成融壳,这种融壳只能形成成片状岛状分布。并且牢牢的融合在陨石表面。但是撞击地球岩石后,这颗只剩乒乓球大小的彗星内核陨石在撞击岩石瞬间产生上万度高温气化液化了岩石靶点岩石,也让与这颗陨石和金刚石强度一样陨石,接触点猛烈撞击崩掉一个小口子,和地球岩石靶点气化了的地球岩石相互熔融,地毯式喷出,气化了的熔岩变为气抬冷却后形成为玻璃膜附着在撞击口,部分液化了的硅酸盐成微米以下玻璃碎片同时也粘结附着在上面,也包括极速冷却淬火后的玻璃小球。这些现象除了天体撞击的能量具有的能力外,也只有核爆才能产生这样的现象。这种撞击口附着的气化冷却玻璃膜和液化溅射附着的玻璃碎片,和陨石外表融合的玻璃融壳完全不一样。融壳是硅酸盐在高温高压下融化紧密融合在陨石表面,这些撞击地球岩石的热能气化液化岩石后的溅射熔融玻璃是附着在撞击口或者撞击口唇边。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5: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