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27
钢笔画屠呦呦 | 用“慢”的技法,画“快”改变世界的人 一遍看画一边看看完功勋屠呦呦的故事1969年的北京,39岁的屠呦呦接到了"523"抗疟项目的紧急任务。彼时全球疟疾肆虐,耐药性让原有药物失效,大量患者陷入绝境,找到新抗疟药成了刻不容缓的使命。这位兼具中西医知识的科研人员,临危受命成为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开启了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攻关。 科研条件的简陋远超想象。屠呦呦团队的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备都没有,他们只能用民用水缸当提取容器,在蒸汽中日夜工作。为了寻找线索,屠呦呦埋首古籍,3个月内整理2000多个方药,编撰出载有640种药物的《疟疾单秘验方集》,却在300余次筛选实验后屡屡碰壁。 转机出现在东晋的《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让她灵光一闪:传统水煎法或许因高温破坏了有效成分。她立刻调整方案,改用低沸点的进行低温提取,这一创新尝试让团队在多次失败后终于迎来曙光。1971年10月4日,编号191号的青蒿中性提取物,对鼠疟抑制效果显著,实验室里压抑已久的欢呼划破了寂静。 成功的喜悦很快被新的难题冲淡。提取物需尽快进入临床试验,但安全性尚未验证。"我是组长,我有责任",屠呦呦主动请缨,和两位同事成为首批人。在确认无明显毒副作用后,她又带队深入海南疫区,在疟疾暴发期完成临床验证,亲眼见证患者从寒热交迫到逐渐康复的变化。长期接触有机溶剂让她患上药物性肝炎,却从未停下脚步。 1972年,团队成功分离出有效单体,命名为"";1977年,相关研究发表于《科学通报》;1981年,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这项中国成果开始获得世界认可。屠呦呦并未止步,后续研发的双氢药效更优、复燃率更低,1992年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获评当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 2015年,85岁的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大陆自然科学领域诺奖得主。这位曾被称作"三无科学家"的老者谦逊地说:"是传统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 如今,已挽救全球数万生命,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续写着传奇。屠呦呦用数十年坚守证明,科学的伟大不在于光环,而在于危难时刻的担当、百折不挠的执着,以及用知识守护生命的赤诚。那株平凡的青蒿,因她的付出成为了穿越时空的生命之光。#屠呦呦 #跟抖音学画画 #绘画教程 #人物故事 #祖国有我 @抖音小助手 @DOU+小助手 @人民网 @米叔声愈电台
00:00 / 05: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得主,90多少岁高龄仍在研究,2019年5月,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女性榜单,2020年3月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屠呦呦——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药学家共4个同名词条屠呦呦,女,汉族,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名字由父亲屠濂规取自《诗经·小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共党员,药学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发现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1955年,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1959年,参加卫生部为期2年半的中医培训,系统学习中医药理论。1969年,接受“523”抗疟药物研究项目,任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开始抗疟药研制。此后,领导团队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展开实验研究。1971年,屠呦呦团队首次获得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1972年,团队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提纯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1973年,青蒿素首次临床试验证明临床有效,改写了只有含氯杂环化合物的抗疟历史,标志着人类抗疟历史进入新纪元。同年,合成疗效更好的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此后,带领团队对青蒿素转入更深层次研究。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为人类抗疟药物开拓了新方向,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s)在全球得到广泛使用,挽救了数百万人生命。2011年,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入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2017年,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科学家 #诺贝尔奖 #中医 #绘本阅读#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