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说:“只有很深很深的缘分,才能在同一条路上走了又走,同一个地方去了又去,同一个人见了又见。”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相处方式,就是我用真心待你,但不执着于你,活在缘分中,而非关系里。缘分尽了,在一个城市里,也很难遇见了,遇见容易,再见却难。缘起时,我在人群中看见你,缘尽时,我看见你在人群中。我们总喜欢拿顺其自然,去敷衍人生路上的荆棘坎坷,却很少承认,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能够长期维持下去的关系,不是靠很强烈的爱、以及很大量的付出,而是靠很少的攻击,很少的对抗,很少的索取,很少的强人所难,而是给予更多的允许和接纳,爱是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愿。所有的关系的破裂无异于就是对抗,索取,强人所难,不允许,不接纳。其实从根源上去讲还是自身的匮乏所造成的,因为自身内在是很弱小的,其表面就会形成一种表面的强大,而为了逃避自己的弱小,就需要证明自己的强大,从而就会过对抗、控制,要求,索取,反向的来证明自己的强大,一旦陷入了这种所谓的自证的时候,那么已经进入了一个恶性销环了。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争的最高境界是不争,以其不争达到争到的状态。#禅悟人生 #人生不过修行一场 #自渡自愈#卓越日常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04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晨晓李1月前
43岁第一场#徒步 开局见大雨 说得对,人生与徒步,原来都在同一条路上。 #南太行 的山在雨中失去了形状,只剩一片朦胧的灰绿。我们一行人沿着南太行山间的小路向上走,雨衣哗啦作响,像一群移动的塑料袋。这是我四十三岁第一次徒步,迎接我的不是期待中的云海奇观,而是铺天盖地的雨幕。 模糊的山路,灰白的雨雾,队友湿透的背影。一场雨蒙住了所有风景。 第一天我们冒雨走了三十里。三十里是什么概念?是8小时不停歇的脚步,是湿透的冲锋衣越来越沉,是登山杖在泥地里发出的噗嗤声循环播放。最磨人的是,你走了这么远,却什么风景都看不到——前路是雾,回头是雾,放眼望去,只有脚下这一小段路是清晰的。 这多像我43岁的人生。 曾经期待的清晰图景从未出现,大部分时间都在迷雾中前行。你不知道选择是否正确,不知道努力是否有结果,只能看清眼前这一步,然后迈出去。 这什么也看不见,不是白来了吗? 我却在某个瞬间突然理解:也许“看不见”才是这次徒步要给我的礼物。 当眼睛失去用处,其他感官反而苏醒。我听见雨滴打在树叶上不同的声音,我听见溪水潺潺地流淌,我闻到潮湿泥土里混着野菊的淡香;我感受着肌肉的酸痛变成一种奇异的充实。没有风景可看,我终于开始感受行走本身。 我的登山鞋已经沾满泥浆,像极了这些年我在职场、生意和生活中跋涉的痕迹。那些在北京加班到凌晨的日子,人到中年又回到县城,面对难题束手无策的时刻,那些付出了却没有回报的努力——不都像极了此刻吗?没有掌声,没有即时反馈,只有必须完成的路。 那我们是不是该学会,就在这雨中,找到自己的节奏?这种失控,也许才是真正的自由——既然无法控制,那就专心感受。 我想起古代那些行走在南太行的旅人,没有雨衣,没有登山杖,他们如何走过这三十里山路?对他们来说,走路就是走路,不像我们,总要在行走中寻找什么意义。这种刻意的寻找,又代表什么呢? 继续前行时,雨小了些。我开始注意到一些细节:石阶上的青苔被雨水洗得翠绿,山涧的水声从淅沥变成哗啦,偶尔有不知名的山鸟穿过雨幕。这些细微的变化,手机还在记录,但我不再执着于拍下什么“值得”拍的。有些感受,本就属于眼睛和心,不属于镜头 下午四点,我们终于到达住宿点。脱下湿透的装备,喝一碗热汤,那种满足感是任何五星级酒店都无法给予的。原来幸福可以这么简单——就是从外面的冷雨中,走进一间有灯光的屋子,有一碗热腾腾的片 文字有限见尾#记录生活
00:00 / 09: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6
00:00 / 02: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