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觉得自己适合读博呢? 友友们,大家好!近期很多友友都在犹豫该不该读博,毕竟真实的情况是博士毕业求职也变得困难起来了。读博又要至少花费四五年的时光,年龄增长、身体变差……等一系列的沉没成本你是否能接受!先问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再考虑读不读博(当然这一切前提建立在努力有机会获得博士录取资格基础上……) 1⃣ 你的未来职业规划中博士文凭是否是必须项? 比如,博士学历是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一些企业科研岗的硬性要求,部分事业单位博士可免笔试,一些地区落户、人才补贴也有优势。但非科研类工作可能觉得你“资历过高”,大材小用,反而限制选择。 读博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2⃣你能接受读博期间的低收入吗? ✅ 如果导师有项目补贴或你有副业,经济压力小,可以安心读博。最起码的日常生活费能满足。但是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很一般,托举能力差,也很缺钱的情况下,需要慎重考虑。 读博是长期投资,回报可能来得晚,而且现在想靠读博赚钱发财也不现实…… 3⃣你有足够的抗压能力吗?你有积极的心态嘛?  读博不仅是智力挑战,更是心理磨炼。毕业要求、毕业论文、找工作三重压力,你能扛得住吗? 面对一次次实验失败、论文投稿被拒、不被承认、被当成“工具人”这些你受得住吗? 如果容易焦虑或抗压能力弱,读博可能会让你身心俱疲。身边不乏有些读博读着读着就抑郁了的,也有很多承受不住压力退学的、还有读博读的身心奔溃,身体受伤🤕的…… 读博是一场持久战,心理素质决定你能走多远…… 4⃣你多大了?结婚了吗?生娃了吗? 虽然年龄只是数字,但现实中有很多限制。比如常见的不超过35 岁,如果有相关工作经历,有些岗位会放宽到 38 岁或者 40 岁。 读博一般需要3-5年(甚至更久),算算毕业时的年龄,是否符合你的职业规划? 如果你希望成家立业生孩子,看看是否愿意错过最佳的生育年龄段(对女孩儿来说,肯定越早生越有利于身体恢复) 选择虽然不要被年龄困住,但也要看清现实的边界…… 5⃣你真的热爱科研吗? 如果你发自内心地热爱科研,享受探索未知的过程,那么继续在你的专业领域深入研究,成为行业专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那真是令人羡慕!不过多少有些理想化,但是凭着热爱足以让你读博之路不那么痛苦😣。毕竟热爱可抵万难。读博过程中很多痛苦真的是厌倦带来的。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那些曾经担心研究生毕不了业的同学,现在都顺利毕业了吗? 那些曾担心毕不了业的硕士,最后都笑着离校了 现在打开实验室门,十有八九能看到研三的同学对着电脑皱眉头 —— 要么在补最后一组数据,要么对着论文格式反复调整,偶尔抬头叹口气,眼神里全是 “我能毕业吗” 的慌。 说真的,我太懂这种慌了。当年我就是个反例:别人研二下就开题定稿,我硬生生拖到研三下才敲开导师办公室的门,手里只攥着半套数据。现在还记得导师当时的表情,没骂我,却让我更慌 ——“时间太紧了,我给你写份说明申请延期答辩准备时间,但你得保证这两个月别掉链子”。那时候我天天泡在实验室,凌晨三点对着没跑出来的实验结果掉眼泪,总觉得 “完了,我要成为我们班第一个毕不了业的”。 但你猜怎么着?最后答辩那天,评委老师提的问题都在我补的数据范围内,格式改了八遍的论文也只扣了几分格式分。现在回头看,那些让我辗转反侧的焦虑,其实都是 “自己吓自己”。 真不是安慰你们 —— 硕士毕不了业,真的是小概率事件。我见过太多同学,研三上还在吐槽 “论文写得像垃圾”“实验数据一团糟”,最后都顺顺利利拿到了毕业证。毕竟咱们硕士毕业,核心不是要做出多牛的创新,而是要交出一份 “完整的答卷”: 不是说研究要多有新意,哪怕你的课题和学长学姐的很像,只要实验做完了、数据链完整、能说清自己做了什么工作量,哪怕最后硬提炼的 “创新点” 只是 “换了个实验参数”“补充了一组对比数据”,评委老师也不会为难你;论文也不是要写得文采飞扬,只要没踩抄袭、AI 过度的红线,格式调规范(标题层级、参考文献、图表标注别乱),句子通顺能让人看明白逻辑,重复率和 AIGC 率达标,就够了。 我同实验室的师妹更绝,研三上学期还在因为实验仪器故障补做核心数据,天天躲在楼梯间哭,说 “要不我延毕吧”。结果答辩前两周,她抱着电脑熬了三个通宵,把论文逻辑顺清楚、数据补完整,答辩时虽然紧张得声音发颤,但评委老师听完只说 “工作量够了,修改后通过”。还有个隔壁班的男生,论文格式改了十遍还被导师打回,最后请师姐帮忙逐页核对,答辩当天居然成了格式最规范的一篇。 其实你们现在经历的,我们当年都经历过 —— 担心最后一组数据出问题,焦虑论文被评委批得一无是处,甚至深夜刷到 “研究生延毕率” 的帖子就睡不着。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4: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5: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6
导师神总结:读博失败的10个作死大法! 博士难毕,全球皆如此。 差不多每个学校都有1/3到一半的博士研究生拿不到学位。 读博失败不仅本人难受,导师也不好过。为了帮助自己的博士生们顺利毕业,犹他大学的Matt Might教授(计算机科学家,生物学家,教育家),总结并发表了著名的“10 Easy Ways to Fail a Ph.D. ”“读博失败的10大常见原因”,可谓是鞭辟入里、针针见血。 Matt Might教授表示,这10点,不管什么专业的博士生,可以说是大家的都容易犯的通病。分享给大家。 01.过度在意成绩或课程作业 实际上,没人会在意你的分数是多少。这里有一个计算GPA的通用的公式: 最优GPA=最低要求的GPA + ε 更高的分数意味着本应该用于研究的时间被浪费在了课堂上。教授们甚至可能会对4.0的分数感到惊讶。 在头两年里,学生应该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并根据研究兴趣跟随一位导师,然后通过大量论文阅读后,着手尝试小型的、探索性的研究项目,而在课程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只会让你离真正的目标越来越远。 02.什么都想学 有同学读博因为他们就是爱学习、想学习。 读博的过程的确需要大量的积累与学习,但有一点千万要搞明白: 博士生的学习是要将精力集中在毕业论文方向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是以形成论文为最终目的的。过多的选修或者旁听一些与你研究方向无关的课程,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在浪费时间,完全没必要。 到第三学年末,一个合格的博士研究生应该已经阅读了50到150篇与你研究方向最新成果相关的学术论文。 当然,有的学生在相关研究上走得太远了,专研了一大堆他们将来打算做却还没有着手的研究领域的学术资料。 导师们会对这些“志向远大”的学生失去耐心——这些学生醉心于为人类知识做出重大贡献,而不是脚踏实地的完成既定的目标。 我当年读博的时候,为了实现对自我潜力的挖掘,就患上了“什么都想学”的毛病。 在我读博的头两年,学校里开什么课我都跑去上:阿拉伯语、语言学、经济学、物理、数学、心理学。在计算机科学方面,我耗了不少时间上了很多与我的研究无关的课程。 所有这些“启蒙”的代价就是——我延期一年才获得了博士学位。 我之所以走了弯路,主要是因为当年我瞎折腾的时候,我正在担任助教,对我的导师来说,这笔助教费花的挺值的。 #研究生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 #sci论文什么意思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读博的你,是不是也在焦虑盲审和找工作?别急,咱们聊聊! 读博:与焦虑同行,在贪心与挫败里慢慢生长 读博就像一场与焦虑同行的漫长旅程。即便咬牙达到了毕业要求,心里那根弦依然绷着——担心论文盲审,盲审过了又悬心找工作。焦虑似乎成了背景音,从未离场。 刚入学时,我们总想着用最短时间发最好的文章,完成那些硬性指标。可当真跨过这道坎,新的忧虑立刻涌上来:盲审能不能过?是不是该再发几篇为求职加码? 人大概总是贪心的。最初觉得“只要达到毕业条件就安心写论文”,真到了那时,新的野心又悄然生长。这份不甘平庸的劲头推着我们向前,却也让我们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第一,认清焦虑是博士路上的必然伴侣 如果读博轻而易举,博士文凭恐怕早已人手一份。你能走上这条路,本身就证明了自己的优秀。至于如何闯过重重关卡,除了实力,还看我们如何与焦虑共处。 每一个从青涩到成熟的科研人,谁不是在压力中破茧?焦虑袭来时,正是突破的前奏。别被它吞没,要学会把这份不安转化为向前的动力。 第二,失败是另一种向导 我们总把成功当作唯一正确的路,却忽略了失败暗藏的讯息。 实验又一次失败,是因为你还没摸清设计的漏洞;论文被拒,是你尚未参透审稿人的考量;甚至选择读博本身,或许都源于高估了对学位的渴望,低估了过程的艰辛。 每一次受挫都在提醒:你的认知与事物规律之间存在偏差。修正这些偏差,才是失败赠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第三,允许自己暂时停靠 当焦虑开始侵蚀身体——失眠、食欲紊乱、持续疲惫,这不是意志力不足,而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 “休息”不是“懈怠”,而是为持续前行积蓄能量。博士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主动寻求帮助: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引导、导师的经验之谈、家人的温暖支撑、同门的并肩作战……这些都是你触手可及的缆绳。 真正强大的不是从不迷茫,而是在迷雾中依然能找到前行的勇气。那些实验室里孤独的深夜,被拒稿后重新修改的决心,与同龄人比较时的不安——所有这些,都是博士路上的常态。 最后想对你说: 读博更像是一场漫长的修行,重要的不只是那本学位证书,更是你在反复试错中练就的韧性,在迷茫中依然保持的清醒。你已在这条路上走了很远,有时候,承认艰难比假装坚强更需要勇气。 无论此刻你正处于哪个阶段,记得给自己一些许可——许可偶尔的彷徨,许可必要的停顿,许可能够不那么完美的勇气。 #知识分享 #干货分享 #博士论文#博士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1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2
研究生该如何规划研究生生活。有人研究生期间月入过万,有人倒贴 读研生活的初印象 今天咱们来聊聊读研生活的参差,我对研究生生活最早的认知,是从我本身进实验室开始的。 那时候是大一,暑假前,我被分给了一个研究生师兄,帮他做做项目什么的。 然后那时候我就跟他聊,我说师兄暑假了,你去哪玩。结果师兄看了我一眼,叹了一口气,说研究生没假期。所以那个时候通过对他们的观察,大概就知道了,研究生是要朝十晚十的。 在实验室打卡,做实验室没有寒暑假,这个春节每周要开一整天的组会。要坚持帮老师写本子,报账审稿,甚至看小孩每个月补助200块钱,这就是我本科时候对研究生生活的认知。 实习经历与研究生生活的多样性 不知道你们的研究生生活是不是这样的,或者你们的学长学姐他们的生活是不是这样的。 反正在我当时,我看到了我学校学长学姐他们就是这样的。 等读研以后才发现不对,我研二在互联网公司实习。就是我进那互联网公司,我才发现到处都是实习生。一个公司实习生能撑半边天。 然后你再去问这些实习生是什么学历,你会发现没几个本科生全都是研究生。这时候我就在琢磨,你说这些人他们干啥的。 他们是研究生又不用在天天在实验室当牛马,而能够天天出来实习的。 所以这就是研究生生活一个非常割裂的现象,就是有人天天在实验室里面给学阀当牛马,有人天天去大厂实习,月入1万。 研究生收入的真相 为大家算一算,正常研究生的收入应该是怎么样的,反正肯定不是只有几百块钱。 首先组内补贴,这据我观察,只要老师比较良心,一般能够发的档次都是2000到8000,这个水位。 我见过有同学最牛的,他工作量做得很足,他仅仅靠做老师的项目,就能够拿到8000块的收入。但这种人很少,大多数可能比如说像我这种出去实习,那我在组里做的工作就比较少,我一个月才汇报一次,那我可能拿最低档就2000。 然后我宿舍在校外租房的房补1000,然后我的实习工资5000,所以加起来大概一个月,你怎么着应该有个七八千。 这是非技术岗的情况,那些做技术岗呢?去实习,当程序员的一个月工资1万多很正常,所以这才是正常研究生生活。 但是我也听说很多研究生一个月只有500块钱低保。 研究生生活的挑战与选择 生活就应该有一些时间和空间去自由探索,你的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以及你的职业规划。 并且根据你所付出的劳动获取相应的报酬,至少cover掉你的生活成本。 #研究生毕业论文 #论文 #开题报告 #研究生 #毕业答辩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8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17: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毕业论文中超好用的16种数据分析法,你知道几种? 📊毕业论文数据分析方法大全|16种统计方法超全总结 写论文必看!数据分析不再头秃🔥 【描述统计】 ✔缺失值填充:剔除/均值/决策树法 ✔正态性检验:Q-Q图/K-S检验 🌟适用:数据预处理阶段必备 【假设检验】 🔸参数检验:t检验、U检验(数据需符合正态分布) 🔸非参数检验:卡方/秩和检验(不要求正态分布) 💡记住:小样本用t检验,大样本用U检验 【回归分析全家桶】 ✅一元线性回归:1个自变量 ✅多元线性回归:多个自变量 ✅Logistic回归:因变量为离散变量 🌟关键:记得做残差检验和共线性诊断! 【聚类vs判别分析】 📍聚类:不知道分几类(探索性) 📍判别:已知分类(预测性) 👉K均值聚类、Fisher判别最常用 【高级进阶方法】 📌主成分分析:数据降维 📌因子分析:寻找潜在变量 📌时间序列:ARIMA模型 📌生存分析:医学论文神器 【论文必备技巧】 1⃣ 问卷数据先做信度分析 2⃣ 分类变量用卡方检验 3⃣ 实验数据用方差分析 4⃣ 预测模型用回归分析 5⃣ 数据降维用主成分分析 💫小贴士:选方法前先明确: 研究目的+数据类型+分布情况 #毕业论文 #数据分析 #科研技巧 #统计方法 #研究生 --- **划重点版总结:** 🔹基础方法:描述统计/假设检验/信度分析 🔹关系分析:相关/回归/列联表 �组间比较:方差分析/t检验 🔹分类预测:聚类/判别/决策树 🔹高级建模:主成分/因子/时间序列 快收藏这份秘籍,论文数据分析轻松搞定!✨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
“研究生如何选导师?选导师的一些冷知识” 大家好,我是博士学姐 最近考研刚刚出成绩,可能有的人已经联系导师了。 选导师可是一个技术活,选得好研究生就是打怪升级,运气不好可能研究生阶段就是天天渡劫。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感觉有用的选导师心得吧。 1"大牛导师"可能只是挂名 长江/杰青等学术大佬,可能忙到连你的论文都看不过来,实际指导都是小导师代劳。建议通过知网查论文署名,如果学生长期当二作/三作,得小心"学术包工头"。 2行政职务多的导师要谨慎 有行政职务的老师,可能把学生当行政助理用,甚至让你帮忙处理课改项目。建议查查导师主页的行政头衔数量。 3快退休的老师反而更香 临近退休的导师一般无心争名夺利,管理宽松到允许你一边搞科研一边去实习赚外快。这种佛系导师,可能比你想象中更靠谱。 4吐槽比学长更敢说   多看看知乎,贴吧、抖音等评论区,毕竟可能只有这种环境下,大家才敢说一些真话。但是也不能全信,毕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多了解了解准没错。 5"严格导师"可能更靠谱   频繁催促打卡、周末组会的导师,反而可能更负责,产出的成果多一些。真正放养的导师,可能连你的毕业要求都含糊不清。 6"老板型"导师适合想就业的你   50岁左右的导师,横向项目多,能帮你积累企业资源。但读博的话,这种导师可能帮不上忙。 7选导师看人品   学术能力强的导师,可能对学生压榨到抑郁。建议重点打听"导师是否尊重学生""是否公正对待学生。 最后: 热门导师的招生名额常被内定,出分后第一时间发邮件表明意向,用"成绩+研究兴趣"的模板,这时候竞争压力小。 祝愿大家学业有成,顺利上岸! 划重点: 看完了还不会怎么办? 别担心, 学姐还可以帮你一对一辅导, 风里雨里学姐一路陪你! #研究生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 #论文 #研究生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