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全国朋友认识我们非遗文化《独竹漂》 独竹漂发源于贵州省遵义市赤水河两岸,最早起源于秦汉时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先是由运“皇木”产生的,因为将“皇木”投于河水中,用竹竿作浆划行渡江比较方便,当地百姓久而久之对这项技能越来越熟练,演变成一种水上交通工具——“独木舟”,在慢长的运木工作中,人们逐渐习惯站在独木上撑竿运送楠木,并竞争嬉戏、打闹而演变成为一种水上游戏。长此以往,就将这项活动作为民间娱乐游戏的形式固定下来,称为“独木漂”。在不运“皇木”的时候,当地人就用盛产的楠竹代替楠木划行,又名“独竹漂”。竹子比木头更加轻便,划行速度更快,遂得到广泛推广,逐步形成一项民间体育运动,后又融入舞蹈等文艺形式,“独竹漂”迅速向文体结合的方向发展,形成一项黔北独特的民间技艺和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竞技性、唯独性、观赏性和不可替代性。一见独竹漂便让人想起达摩“一苇渡江”的佛教故事。 1998年,独竹漂首次在贵州省第四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崭露头角。1999年,在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赤水独竹漂”荣获团体表演金奖,被誉为“中华一绝”;并于2002年获得贵州省第五届民运会金奖。自2004年以来,“独竹漂”已成为遵义市独具地方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2005年,“赤水独竹漂”获得遵义市独竹漂大奖赛表演奖,这一深受群众喜爱的项目在赤水、遵义市及全省得到推广和普及。2007年的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再次获得表演金奖,同年贵州省确定独竹漂为正式竞赛项目,并举办了贵州省首届独竹漂大赛。2009年,贵州省体育局和省民委组织省内有关专家对赤水“独竹漂”进行挖掘、整理、提升,编写了《独竹漂竞赛规则》。2010年独竹漂入选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竞赛项目。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决定将“独竹漂”水上体育活动项目列入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正式竞赛项目。 2009年9月30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赤水独竹漂”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21年5月24日,国务院公布“赤水独竹漂”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遗产序号:1462 遗产编号:VI-101#独竹漂发源地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46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3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95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