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48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寇准,生于公元961或962年8月27日,死于公元1023年10月30日 字平仲,华州下邽gui(今陕西渭南)人,寇湘之子。北宋政治家、诗人。 其实寇准他祖上其实并不姓寇,他的元祖苏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时当过司寇。意思是掌管司法活动的官职。因为苏岔生功绩显赫,就改用官职为姓了。他的父亲寇湘也屡建功勋,被封为三国公。妥妥的官二代和拥有不用为生活而奔波的童年,寇准与生俱来天资聪明,十四五岁已经通晓《春秋》这类书,小小年纪就能写出不少诗文。 三国有曹植七步成诗,但是寇准也是有童星的惊艳时刻。在父亲有一次宴会上,来回走了几步,就即兴写成了《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当时寇准的老师就对他父亲寇湘说,令郎将来必定是宰相之才.然而很不幸在寇准9岁那年父亲寇湘病逝了。随着父亲的离世,寇家的生活陷入窘境,寇准有个很独立、很能干的母亲而且教子极严,属于是标准的虎妈,当时寇母一边纺纱织布养育寇准,一边督促寇准读书;寇准小时候顽皮。有一次实在太调皮,惹得寇母怒火难遏,拿起秤碗就扔了过去;一下就砸在了寇准的脚上顿时鲜血直流;打那儿以后寇准一改顽劣的行为开始发奋读书;据说后来寇准出将入相,而老母亲已经去世;他经常一边抚摸脚上的疤痕,一边痛哭流涕思念母亲。 我们都知道这古代考进士很难,但寇准刚满19岁竟然一次就考中了进士;到了面试的环节,是皇帝亲自面试,宋太宗喜欢老成持重的人。 当时就有人教寇准要多报年龄,毕竟19岁,这胡子还没长长呢;寇准怎么办的呢? 他说: “我正在努力进取,难道可以欺骗君主吗?由此可知寇准的诚实;随后寇准走入仕途,他那时年龄不大,但办事却显得老成持重,而且爱民;他首任是来到今天,湖北恩施的巴东县做知县,一般来说地方官最头疼的事儿,就是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很多地方官一到收税的时候,就签发文书派人下乡去催逼征收,这中间难免会有吃拿卡要的情况发生。 所以往往搞得民怨沸腾,而当时只有19岁的寇准,却“推至信”于民他在县城门口大张告示:明确开列乡镇应交税额和负责人的名单,这样就避免了底下人吃拿卡要的情况发生。 可以说是从不扰民;当时蔻准在巴东的官声非常好,当地百姓非常喜欢这位年轻的父母官儿;三年任期结束后,寇准离开了巴东。 繁忙工作之余写了很多诗。比如《春日登楼怀归》:高楼聊引望,杳杳(yao)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ai⑶#寇准
00:00 / 19: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38
00:00 / 04: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9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60
寇准 寇准(961-1023 年),字平仲,北宋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政治家、名相,以 “刚正敢谏、临危护国” 闻名,是宋真宗时期抵御辽军、稳定政局的核心人物,被誉为 “北宋魏徵”。 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聪慧,19 岁赴京应试,因考官嫌其年轻劝他改年龄,他直言 “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坚持以真实年龄参考,最终登进士第,展现出刚直本性。入仕后,他因屡次直言进谏获宋太宗器重,28 岁便任枢密副使,太宗曾抚其背叹 “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将他比作唐太宗时期的直臣魏徵。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 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率大军南侵,兵锋直指黄河,朝野恐慌,参知政事王钦若等大臣主张迁都金陵或成都避敌。时任宰相的寇准怒斥避战言论,以 “若弃中原,国将不国” 力劝真宗亲征。真宗抵澶州(今河南濮阳)后,因畏惧辽军欲退,寇准拉住他衣袖谏言 “陛下回驾则军心动摇,辽军必乘胜追击”,并亲自登城督战,宋军见皇帝亲征、宰相督战,士气大振,射杀辽军大将萧挞凛,辽军被迫议和。寇准坚持 “不割地、少输币” 原则,最终促成 “澶渊之盟”—— 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赠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换得边境百年无战事,为北宋 “咸平之治” 延续奠定基础。 此后,寇准因刚正性格遭王钦若等人构陷,两度被罢相,晚年更被贬至偏远的雷州(今广东湛江)。他在雷州仍心系百姓,修水利、兴教育,深受当地民众爱戴。天圣元年(1023 年),寇准病逝于贬所,享年 63 岁。宋仁宗即位后,追赠他为中书令,谥号 “忠愍”,将其灵柩迁回故乡安葬。寇准的一生,以 “敢谏” 立朝,以 “护国” 扬名,虽仕途起伏,却始终坚守初心,成为北宋士大夫 “以天下为己任” 的精神标杆。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09: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寒心令2周前
北宋寇老西儿 寇准 寇準(961或962年8月27日—1023年10月30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寇湘之子。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大理评事,先后知巴东、成安二县。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宋太宗重用。淳化二年(991年)任枢密副使,淳化五年(994年)升任参知政事。宋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当年冬天,契丹(辽国)南下犯宋,包围了澶州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準力排众议,坚主抵抗,反对南迁,促使真宗亲往澶州督战,从而稳定了军心,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景德三年(1006年),被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知陕州。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又任枢密使、同平章事。天禧三年(1019年)恢复宰相职务。天禧四年(1020年),罢为太子太傅,封莱国公。后又遭丁谓诬陷,一再被贬,直至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 (1023年),病逝于雷州贬所。 皇祐四年(1052年),宋仁宗下诏为其立神道碑,并亲于碑首撰“旌忠”二字,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愍”,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临渭三贤”。 寇準早操政柄,性豪奢,为人耿直敢言,正气凛然。善诗能文,与宋初山林诗人潘阆、魏野、“九僧”等为友,诗风近似,被列为晚唐派,以七言绝句最有韵味。有《寇莱公集》七卷、《寇忠愍公诗集》三卷传世。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07: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转眼已是知天命的年纪,半生风雨走过,尝过甜也受过苦,午夜梦回,总有一件事像刺一样扎在心上,一想起来就忍不住红了眼睛。 为了带我回家,他错过了第二年转志愿兵的名额。在那个年代,志愿兵意味着稳定的生活和体面的未来,是多少人羡慕的归宿,可他选择了我。 每次我忍不住问父亲是否后悔,他总笑着摆手:“不后悔,这是我的命。”可我懂,那轻描淡写的背后,藏着他一辈子未曾说出口的遗憾。父亲身体一直硬朗,闲时总爱拉着我讲当年的军旅岁月:岢岚的山、部队的战友、训练后的欢声笑语,那些细碎的片段被他翻来覆去地说,眼里满是怀念。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让我陪他回部队看看,再走一走他守护了九年的地方。 我总以为父亲身体硬朗,来日方长,以后有的是机会兑现承诺,却忘了岁月不饶人,意外从来猝不及防。2019年,父亲突然病倒,我原以为只是小毛病,没曾想病情发展得那般迅猛。从确诊到离世,仅仅20天,他就匆匆离开了我。 那个寒冷的元旦前夕,西北风刮得刺骨,我的泪一次次涌出又被风干在脸上。父亲爱唱的秦腔,再也听不到了;那个总说“不后悔”的身影,从此只剩回忆。我多后悔啊,明明说好要带他回部队,可他终究没能等到那一天。他用一生的付出换来了我的安稳生活,我却连他最后的愿望都没能满足。 如今快五十岁的我,早已读懂了当年父母的深情。亲生母亲用沉默的爱守护了我一辈子,养我的父亲用深沉的爱给了我一个完整的家。可我呢?用年少的固执错过了与母亲相见的机会,又用拖延的借口辜负了父亲最后的期盼。 人生就是这样,总以为来日方长,却忘了世事无常。那些以为还有机会弥补的遗憾,那些以为还能来得及说的抱歉,转眼就成了永远的错过。如果时光能倒流,我想对母亲说一句“我回来了”,想对父亲说一句“对不起,我陪您回部队”。 可生活没有如果,剩下的只有无尽的思念和悔恨。往后的日子,我只能把这份愧疚藏在心底,也想告诉身边人:趁亲人还在,趁时光未老,别让拖延变成遗憾,别让“以后再说”变成“再也没机会”。有些承诺,要趁早兑现;有些陪伴,容不得等待。#家政改变女人命运#月嫂的故事##女人经济独立才有魅力#我的出身
00:00 / 03: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1023 年秋天,汴京传了个消息:寇准没了。这老臣 62 岁死在被贬的雷州(现在广东湛江),穷得连口象样的棺材都买不起,还是当地百姓凑钱买了口薄棺。 消息传到宫里,仁宗正吃早膳,放下筷子就难过了 —— 他没见过寇准,可从小听他的故事:澶渊之盟劝真宗亲征退辽,朝堂上敢说真话,最后因为劝真宗别信道教才被贬。仁宗说 “好歹是两朝老臣”,要赐银五百两让归葬,吕夷简担心是先帝贬的人,仁宗却拍板:“人死罪消,他对社稷有功!” 结果派去的王押运官到雷州傻了眼:寇准住茅草屋,家里就几箱书。从雷州到陕西下邽好几千里,钱根本不够,沿途官员还不接待,到洛阳就把棺材停破庙里,回京瞒说 “安置妥了”。 这一停就是十年!破庙里和尚换了好几茬,棺材积满灰,和尚还拿它当桌子摆杂物。寇准家人早散了,旧部也不敢来认 —— 谁愿沾 “戴罪之身” 的麻烦? 1033 年,仁宗听讲经提到 “忠臣蒙冤”,突然想起寇准,一问才知棺材停了十年,当场发火:“朝廷命官死后停棺十年,成何体统!” 立马再拨钱,派李押运官去处理。 李押运官到破庙,一开棺只剩白骨,就一块刻 “寇” 字的玉佩。换了上等楠木棺,送回下邽安葬,百姓还自发来送葬。后来仁宗给寇准恢复名誉,追赠中书令,谥号 “忠愍”,意思是忠诚又可怜。 那口薄棺最后被和尚拆了当柴烧,火光特别亮,映得菩萨像都发红,像在替寇准惋惜 —— 这位一辈子刚直不贪的老臣,总算回了故乡。#历史 #历史冷知识 #历史不南柯 #历史科普 #历史知多少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