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ya-Anywhere Is 恩雅-四处皆然 视频素材来自官网,文稿撰写、歌词翻译、剪辑:声轨锈斑。 1995年,Enya发行了第四张专辑《The Memory Of Trees》(树的记忆),这张专辑为它赢得了第39届格莱美奖“最佳新世纪专辑”的荣誉。《Anywhere Is》是该专辑的首支单曲。歌词由恩雅与长期合作伙伴Roma Ryan共同创作,充满了诗意、隐喻和哲学思辨。它描绘了在时间迷宫中的漫步与探寻,不断遭遇新的开始却难觅终点,表达了对人生方向、命运星辰、记忆回响的思索,以及一种无论身处何处的复杂情绪——既可能是迷失,也可能是一种豁达。这种意境与专辑名《树的记忆》所蕴含的自然、时光与记忆的意象一脉相承。而旋律线在空中飘浮、环绕,带有一种梦幻和冥想的特质。恩雅通过多层和声叠加的招牌技法,营造出丰富、空灵、宛如教堂唱诗班般的声场,她的声音本身就如同一种乐器,纯净而具有穿透力。在整体编曲上,以合成器的宏大音墙为基底,营造出广阔的空间感和氛围感。节奏律动清晰,但并不急促,给人一种平稳行进的感觉。歌曲中还巧妙地运用了近似虚假结尾的设计,这增添了歌曲的趣味性和独特性。尽管《The Memory Of Trees》专辑整体更偏向全部采用合成器制作,但恩雅的音乐总能将这些电子元素转化为无比流畅、温暖和人性化的听觉体验。仙乐飘飘,人生路在何方?你能从她的歌里找到答案吗?
00:00 / 03: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3: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0
00:00 / 03: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1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19: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4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今天才知道侯孝贤导演的长相 侯孝贤(Hou Hsiao-hsien),1947年4月8日出生于广东梅县(今梅州市),幼年随家人移居台湾省台中市,是当代华语电影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导演之一,被誉为“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旗手与灵魂人物。他的作品以深刻的人文关怀、独特的影像美学和对乡土/历史的凝视,构建了独树一帜的电影语言,在世界影坛享有盛誉。侯孝贤早年经历了台湾经济起飞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成长环境中的市井生活、家族记忆与地域文化,成为其电影的重要灵感来源。他曾就读于台湾艺术专科学校(今台湾艺术大学)影剧科,毕业后短暂从事场记、编剧工作,1973年执导首部长片《心有千千结》,但真正奠定其作者风格的,是1980年代开启的“台湾新电影”浪潮。《就是溜溜的她》(1981)、《风儿踢踏踩》(1981):延续台湾言情片类型,但已显露对自然光、长镜头的探索。 《童年往事》(1985):自传性作品,以家族史折射时代变迁,用非戏剧化的日常细节拼贴记忆,奠定其“诗性纪录片”式的叙事基调。 《恋恋风尘》(1986):改编自导演好友的真实经历,通过乡村少年阿远的成长与离散,探讨传统伦理与现代性的碰撞,影像静谧如诗。《悲情城市》(1989):以基隆林氏家族四兄弟的命运为线索,串联“二二八事件”的历史创伤。全片采用固定长镜头与方言对白,将个人悲剧融入宏大历史,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首部获此殊荣的华语电影),成为台湾身份认同的经典隐喻。 《戏梦人生》(1993):以布袋戏大师李天禄的口述史为脉络,用碎片化影像拼贴个体与时代的交织,开创“纪录片式剧情片”的实验。 《好男好女》(1995):三线并置的结构(演员拍片、主角回忆、白色恐怖历史),探讨记忆与现实的模糊边界。《千禧曼波》(2001)、《咖啡时光》(2003):聚焦都市边缘人(如槟榔西施、单亲母亲),用流动的镜头捕捉现代人的孤独与疏离。 《刺客聂隐娘》(2015):改编自唐传奇,以极简的对话、空镜头与山水意境重构武侠美学,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导演)。 《童年往事》《最好的时光》(2005)等晚年作品,更趋近于对生命本质的凝视,影像愈发克制、留白。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3
Sam and Dave Sam and Dave 是 1960 至 1970 年代美国极具影响力的灵魂乐双人组合,以强劲的福音风格唱腔和舞台活力闻名,被誉为 “灵魂乐史上最伟大的双人组” 之一。 两人于 1961 年在佛罗里达相识并组建组合,早期曾签约多个小型唱片公司但未获成功,1965 年加入大西洋唱片旗下的 Stax 唱片公司后迎来事业巅峰。在 Stax 时期,他们与制作人 Isaac Hayes、David Porter 合作,推出多首经典单曲,这些作品融合了灵魂乐、R&B 与福音元素,节奏强劲且情感饱满。《Soul Man》(1967)最具标志性的歌曲,曾获格莱美最佳 R&B 乐队 / 组合表演奖,入选格莱美名人堂,至今仍是灵魂乐的经典符号。《Hold On, I'm Comin'》(1966):同名专辑主打歌,登上 R&B 排行榜冠军,成为他们的首支大热单曲。其他热门歌曲还包括《You Don't Know Like I Know》《When Something Is Wrong with My Baby》等。 以 “呼叫与回应”(call-and-response)的演唱模式为核心,两人的嗓音一高一低、一刚一柔,配合默契,同时乐队伴奏(由 Stax house band 提供)节奏鲜明,充满力量感,兼具舞蹈性与感染力。他们的音乐不仅在当时风靡,还深刻影响了后续的摇滚、流行与 R&B 艺人,许多歌手和乐队都曾翻唱他们的作品。1992 年,两人入选摇滚名人堂,以表彰其对灵魂乐发展的重要贡献。 1970 年代初,受 Stax 唱片公司财务危机、成员个人矛盾等因素影响,组合人气逐渐下滑,1974 年正式解散。解散后,Sam Moore 和 Dave Prater 各自开展 solo 事业,期间也曾多次短暂重组演出,但未能重现往日辉煌。1988 年,Dave Prater 因车祸意外去世,组合彻底成为历史。
00:00 / 03: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Jimmy Reed Jimmy Reed 于 1925 年 9 月 6 日出生在美国密西西比州的邓利斯。他从朋友埃迪・泰勒那里学习了口琴和吉他。1943 年,他搬到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之后被征召入伍,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 年退伍后,他短暂回到密西西比州,与女友玛丽结婚,玛丽后来成为他许多录音中的非 credited 背景歌手。之后他搬到印第安纳州的加里,在一家肉类包装厂工作,同时也在街头表演。1953 年,他与 Vee-Jay 唱片公司签约,1955 年,他的歌曲《You Don't Have to Go》成为 R&B 热门歌曲,之后他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成功的作品。1976 年 8 月 29 日,Jimmy Reed 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去世。 他的音乐风格主要是电蓝调,融合了芝加哥蓝调、电口琴蓝调等元素,具有简单慵懒的 shuffle 节奏和独特的拖腔,他的音乐节奏对听众极为友好,适合跳舞,容易被大众接受。 他有许多经典歌曲,如《Honest I Do》(1957 年)、《Baby What You Want Me to Do》(1960 年)、《Big Boss Man》(1961 年)和《Bright Lights, Big City》(1961 年)等,这些歌曲不仅在 R&B 榜单上取得了好成绩,还进入了《告示牌》百大单曲榜。 Jimmy Reed 是战后最受欢迎和最重要的蓝调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影响了众多其他音乐家,包括猫王、小汉克・威廉姆斯、尼尔・杨和滚石乐队等,滚石乐队还在他们的首张专辑中翻唱了《Honest I Do》。
00:00 / 03: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15: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