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跤之重:从杨振宁看老人跌倒的致命风险——“跌倒”,这一看似偶然的意外,却是我国65岁以上老人伤害致死的首因,被称作“生命的最后一跌”。百岁物理学家杨振宁的经历,便为这份风险写下了鲜活注脚。 2022年,杨振宁在百岁生日宴后独自前往洗手间时不慎跌倒,导致脊椎骨裂,足足住院治疗85天。即便他身体基础良好,此次意外仍留下了长远影响——妻子翁帆此后不得不严格限制其见客时间不超过一小时,漫长的康复过程更凸显了高龄老人跌倒后的脆弱。 这并非个例。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超4000万老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其中约一半发生在家中这一本应最安全的场所。跌倒对老人的伤害远超皮肉之苦,尤其易引发髋部、股骨等部位骨折,这类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危害极大:高龄老人常因基础病多面临高手术风险,而保守治疗需长期卧床,又极易引发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65岁以上老人股骨颈骨折后一年内死亡率可达50% 。 跌倒的风险藏在多重隐患中。生理层面,肌肉流失、平衡功能减弱、视力下降等衰老带来的变化,让老人步态稳定性显著降低;环境层面,家中湿滑的地板、昏暗的照明、突兀的门槛等“隐形陷阱”无处不在;更有部分老人不愿承认机能衰退,忽视行动风险,进一步放大了意外可能 。 事实上,跌倒完全可以预防。遵循“要锻炼、要服老、要适老、早治疗”的十二字口诀便能筑牢防线:居家环境上,床边装小夜灯、浴室安扶手、地面铺防滑垫,清除通道障碍;身体养护上,通过单脚站立、太极拳等练习增强肌肉力量与平衡能力;心态与照护上,老人要接受衰老规律、放慢行动节奏,家人则需做好安全提醒与隐患排查 。 一次跌倒可能改写老人的晚年生活,甚至酿成家庭悲剧。守护老人安全,不妨从排查家中第一个隐患、提醒一次“慢一点”开始。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旷世之恋,历史留名!!!】 杨振宁先生已仙逝4日,缅怀之声愈加尚烈!可还是很多人都怀揣一个巨大的问号,那就是她-翁帆幸福吗?大好年华与能做自己爷爷的男人相伴,确实不易。但幸福与否他人无法定义。其实我们看到的是,她自始至终都是自洽的,她得到了与世无争的安宁,正如她自己所言“他给了我一种象牙塔中的象牙塔生活”这就是她想要的吧。正是她的这种稳定感和自我接纳,让越来越多的人试图去理解她,不再对她出口不逊。当事人自己都接受并享受其中,旁人又何必替人不值?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人生终究是每个人自己说了算的旅行。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她的人生比很多陷在婚姻里,为了生存而挣扎吵闹的女人,要笃定富足,无需为了房贷车贷担忧,不必为丧偶式育儿苦扛,更不必为职场上的尔虞我诈所累。她吃的不是生活的苦,她承受的是精神上不被认可、不被祝福的苦。顶着杨夫人的头衔。她余生的生活是不用发愁的。她才49岁,也还年轻,经历了这段旷世婚姻,或许她对感情和人生会有更新更不一样的看法,一切都还来得及。杨振宁享受了她的照顾,她也得到了想要的安稳安宁。总的来说,是双赢。很多人为翁帆不值。说她用自己的整个青春年华陪伴了一个爷爷级男人,怎么都不划算。还有人说她献祭了自己的前半生,最后也没得到泼天的富贵,这笔“生意”太亏了。可后来,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从开始的不看好,到现在为她的执着所感动,毕竟她实打实地在洋先生身边提供了最好的慰藉。如果没有翁帆,杨老可能活不到这个年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翁帆延长了杨老的生命长度。所以杨振宁先生生前一再心怀感恩地表示“翁帆是上天赐给我的最好的礼物。”他当时承诺要活过100岁,以免她孤单。曾经有记者问过杨振宁,你们为什么不再生个孩子?(在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他们如果真想要个孩子也不是不可能)杨振宁说,我已年老,她还年轻,如果生了孩子,到时我先走留下她一个人带着孩子,会很辛苦。我舍不得让她吃这个苦(没有孩子的话,她还可以有新的选择)。当时有人分析,是不是因为害怕多出个孩子来争夺财产?现在看来,显然不是,杨振宁是真的知道自己陪不了她太久。外界纷纷扰扰,议论不断,有人嘲讽有人谩骂,有人羡慕有人鄙视,只有他们自己始终稳如泰山,用21年的相守对抗着舆论的侵袭,这些年,翁帆低调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解释不张扬不回应,不诉委屈与辛酸,只是任由世人评说,内心的强大可见一斑。#深切缅怀 #杨振宁先生 #新人直播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