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打卡Day119|获麟解 读《获麟解》如赏一则藏着深意的寓言,笔墨间满是韩愈的愤懑与期许。今日细品这篇借物抒怀的短文,寥寥数语里既有“麟之为灵,昭昭也”的祥瑞定调,也有“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的时代叩问,于咏物、析理、慨叹间,窥见中唐士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与对明主贤臣的渴盼。 ✅ 开篇咏麟里的祥瑞标尺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开篇先立麒麟的“灵”与“祥”——它被经典称颂、史书记载,连妇孺都知其为吉祥象征,为后文的“不被认知”埋下反差伏笔。继而写麒麟的特殊性:“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既非家养常见,外形又不似马牛豺狼般易辨识,顺势推出“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的核心矛盾。这份以“祥瑞”定调、以“罕见难辨”破题的笔力,为全文“借麟喻贤、感慨时势”的论述主线埋下伏笔。 ✅ 析理辨麟里的现实忧思 文中深挖麒麟“被误判不祥”的根源,字字皆含感慨:“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惟麟也,不可知”,点出世人因“循常辨物”的局限,认不出与众不同的麒麟;更道破关键——“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麒麟的价值需圣人辨识,正如贤才的才华需明主赏识。继而反向论证:“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将麒麟的“祥与不祥”,与圣人是否在位紧密绑定,暗喻中唐无“识麟”之圣人、贤才难被发现的现实。这份以“物”喻“人”、以“理”映“世”的笔力,是对中唐人才埋没现状的深刻慨叹。 ✅ 结尾定论里的期许坚守 文末的收束与升华,更添沉重:“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跳出外形局限,直指麒麟的核心价值在“德”,恰如贤才的价值在“才德”而非外在标签;前文的“不可知”与此处的“以德定品”形成呼应,既解开“为何麟会被误判”的疑惑,也暗含对世人“重形轻德”的批判。没有直白的控诉,只以“麟”为喻,将对贤才不被赏识的愤懑、对“圣人在位”的期许藏于字间——这份于隐喻中寄理想的情怀,恰是韩愈“文以载道”主张与忧国忧民之心的生动体现。 需要我针对文中“以德辨麟”这个核心观点,补充一些结合现代职场的解读吗?这样能更清晰看到这篇古文对当下识人、用人的借鉴意义。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5: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0
@清心@6天前
【盘点10首描写暮秋古诗词的巅峰之作】 叶带寒声风外落,雁随霜信月中过!一起收藏学习吧! @执笔慰风尘& (2025-10-24 山东) 暮秋,是秋季的尾声,也是诗意的巅峰。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以笔墨捕捉秋意,将落叶、寒风、霜色、雁影化作永恒的诗篇。本文精选十首描写暮秋的古诗词巅峰之作,不仅描绘了秋末的自然景象,更融入了人生的哲思与情感的沉淀。通过赏析这些诗词,我们既能领略古人对季节的细腻观察,也能在字里行间感受跨越千年的共鸣与感悟,值得收藏品味,反复学习。 【01】 《登新平楼》李白〔唐代〕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此诗约作于开元十八年(730)秋,李白刚离开长安,西游邠州时。首联“去国登兹楼”直抒胸臆,暮秋登楼触发怀归之思。颔联“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以苍茫秋景烘托孤寂——天远日沉,寒波澹澹,暗喻仕途失意与归途渺茫。颈联“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融边地意象:秦地云起、胡雁南飞,既显秋之肃杀,又暗喻自身如雁般漂泊无依。尾联“苍苍几万里”收束,极目远眺,天地苍茫,愁绪随秋色蔓延,既含对京都的眷恋,亦含对前路未卜的怅然,情真意切,毫无矫饰。 【02】 《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杜甫〔唐代〕 水阔苍梧野,天高白帝秋。 途穷那免哭,身老不禁愁。 大府才能会,诸公德业优。 北归冲雨雪,谁悯敝貂裘。 杜甫此诗作于暮秋归秦之际,借景抒怀,情真意切。首联“水阔苍梧野,天高白帝秋”以苍梧之野、白帝之秋的辽阔秋景开篇,水天相接处更显秋意苍茫,暗喻行路之艰与身世之悲。颔联“途穷那免哭,身老不禁愁”直抒胸臆,暮年漂泊、穷途末路之痛跃然纸上。颈联转赞幕府诸公德业,既显谦逊之态,又暗含离别之憾。尾联“北归冲雨雪,谁悯敝貂裘”以寒夜雨雪、貂裘敝旧作结,将个人困顿融于秋寒之中,既有对归途艰险的预感,亦有对无人怜恤的孤寂之叹。全诗紧扣暮秋时令,融景、事、情于一体,语言沉郁顿挫,符合杜甫晚年“沉郁顿挫”的诗风,无夸饰之笔,尽显历史真实与情感厚重。 【03】 《暮秋山行》岑参〔唐代〕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岑参此诗以暮秋山行为线,融景入情,尽显行旅之艰与秋暮之悲。首联“疲马卧长
00:00 / 14: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