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斩4天前
我有个小学同学叫张沁。沁是沁人心脾的沁,那时的我总会喊他张泌,泌尿的泌。说起来他应该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了。 小学六年,他是三年级转学来的。微微泛黄的头发,比适龄生大一岁的年龄,比普通人高大一圈的身躯,以及那基本稳坐班级倒五的成绩,让我很快认识了他,我喜欢学习不太好的同学活络的脑筋,我知道这个人一定很有意思。但最让我真正认识他的,是一次意料之外的对话。 小学上课晚,早上八点上课,七点四五十左右到校就行,当时班级的钥匙都会给一个同学保管,大小也算进了领导班子,拿钥匙的这个人必须承担着早到的责任,因为他来迟了,所有人都进不了门,小孩子在教室外面逗留危险系数大大增加。有好多人扮演过这个角色,但总会有些许不完美。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总有堵车,气候变化,家长有事耽搁等等等等情况,所以钥匙管理员的角色换了又换,但唯独到了张沁这里,再也没有换过人。 三年日日夜夜过去了,转眼到了六年级,他就这样承担了两年每天需要最早来教室的责任,我一直以为,他可能也就是七点二十或者七点十分到教室,因为这已经足够早了,很少有家长放心把一个小学生七点出头就送到学校去。直到有一次家里人都出差,我自己去上学,那天我去的特别早,六点五十多就进了楼道。正值冬天,楼外飘着小雪。其实我已经做好了在楼道等一会的准备,刹那间,我看到我们班级的灯亮着,庆幸不用挨冻之余,还有些许疑惑。进去一看,果然是他。我问张,你为啥来这么早,他只是笑了笑。我以为这只是一次偶然,我来早的时候碰巧他也早到了,所以没忍住继续问他,那你平时几点来,他说,每天都是6:40到。我震惊了,无数的疑问铺天盖地地袭来,却又被自己否定。他是外来务工家庭没人管吗?不是。他是想获得老师的夸奖嘛?不是。因为他来的再早,老师也看不到他的付出。我忍不住问他,你为啥这么早来。他说了一句让我终身难以忘怀的话:我怕有同学早到进不了教室。 震惊之余,还是震惊。无论何时想起,依旧会让我感动。在一个尚不明事的年纪,当一个芝麻大的"班委",竟能说出如此令无数成年人都汗颜的话,他给我上了人生中至为重要的一课,叫责任。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最后一次见面,是在考初中的校内操场上,我学习尚可,他自知无缘此校,挽着我的肩膀说,也许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当时的我不以为然,殊不知我们从此十年真的再没见面。但我谢谢你,张沁。#朋友#责任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我觉得小学顶顶重要的三件事:阅读,运动,英语启蒙。 •这两天有朋友说五年级孩子,因为报班较多,课后读书时间已经聊胜于无,而接下来的大语文班和读书之间,应该怎么选?我的个人建议是,如果一个“班”与读书有冲突,那么不报也罢,就像是任何分数的提升如果与亲子关系相冲突,那就是极大的得不偿失。阅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小学阶段读的故事、科普书等,能帮孩子认识生字、理解句子逻辑,扩充知识面;读长篇故事需要连贯思考(比如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相当于给大脑做“逻辑训练”,有助于中学数学、历史等需要理解复杂概念的科目;另外书里的世界能让孩子提前感受不同文化、情感和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比家长单纯说教更有效。 •运动的好处更是不一而足,增强体质,促进大脑成长和心理健康发展,也是性价比极高的助学方法。前几天还有运动博主说,成人的运动习惯,常常启蒙于小孩子阶段,这对未来避免“三高”有着重要的预防作用,而很多成年人不爱运动,很可能就是错过运动培养的时机。联想到身边层出不穷的例子,深以为然。运动决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无中生有”。 •英语启蒙:培养“语感直觉”,减少未来阻力。英语学习的路上,皮皮做得很理性的一件事就是在二年级开始分级阅读,不算早,但好在从“坚持”到“喜爱”并没有太久。6-12岁大脑对语音敏感度高,这时候听英语儿歌故事、看英文动画,孩子能自然模仿发音,避免“中式英语”。每天分级阅读,以兴趣为主,越到高年级越受益,这甚至比很多课外班补习都更有成效。 教育的结果是一个综合因素,阅读、运动、英语启蒙相辅相成。但这三件事,其实根本不需要靠过多的报班来提供解决方案,或者说光靠报班的“因”,很难有习惯养成的“果”,我们家长的日常引导,可能更加重要。#育儿经验分享 #教育 #亲子教育 #父母课堂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13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32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0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