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际在于春 #立春 #春雷 # 春雷、夏雷、秋雷、冬雷在形成条件、发生频率、强度、伴随天气等方面存在一定区别,具体如下: 形成条件 • 春雷:春季冷暖空气频繁交汇,暖湿气流遇冷空气被迫抬升,水汽凝结形成对流云,云中粒子摩擦碰撞产生电荷,进而形成雷电。 • 夏雷:夏季太阳辐射强,地面受热不均,暖湿空气强烈对流,同时水汽充足,为雷电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动力条件。 • 秋雷:秋季冷空气开始活跃,暖湿气流还未完全退去,冷暖空气相遇有时也会形成对流,但大气整体趋于稳定,雷电形成条件不如春夏有利。 • 冬雷:冬季受大陆冷气团控制,空气寒冷干燥,太阳辐射弱,空气对流运动微弱,只有当强冷空气与暖湿气流强烈交汇时才可能形成雷电。 发生频率 • 春雷:春季是雷电开始增多的季节,发生频率相对夏雷较低,但比秋冬要高,在中纬度地区,雷电活动逐渐增多,常出现在3月至5月。 • 夏雷:是雷电活动最频繁的季节,尤其是在夏季的午后到傍晚时段,雷电天气较为常见,在低纬度和中纬度地区都有大量雷电发生。 • 秋雷:发生频率低于春夏,随着秋季深入,冷空气增强,暖湿气流减弱,雷电天气逐渐减少,多发生在9月至10月。 • 冬雷:发生频率最低,只有在特定的暖湿气流和强冷空气配合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在多数地区较为罕见。 强度 • 春雷:强度相对较弱,春季大气对流不如夏季强烈,云层中电荷积累相对较少,雷电的强度一般较小。 • 夏雷:强度通常最大,夏季强烈的对流使得云层内部电荷分离和积累剧烈,能产生强大的电位差,引发强烈的放电现象,雷电强度大,闪电更明亮,雷声更响亮。 • 秋雷:强度一般比夏雷弱,与春雷相近或略强,秋季大气的热力条件和水汽条件不如夏季,雷电强度有所下降。 • 冬雷:强度相对较弱,由于冬季空气寒冷干燥,对流不强烈,电荷产生和积累有限,雷电强度通常较小。 伴随天气 • 春雷:常伴随降雨,有时还可能出现大风、降温等天气,因为冷暖空气交汇不仅会引发雷电,还会带来降水和气温变化。 • 夏雷:常伴有强降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夏季对流旺盛,除雷电外,还容易形成多种强对流现象。 • 秋雷:通常伴随降雨和降温,随着冷空气增强,秋季雷电往往与冷空气南下带来的降温、降水过程相伴。 • 冬雷:可能伴随雨夹雪或雪,冬季气温低,水汽遇冷可能凝结成雪或雨夹雪,与雷电同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0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6
00:00 / 02: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形成 层云:是由近地面的水汽冷却凝结或由雾抬升而成。通常在稳定的大气条件下,如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使近地面空气降温,水汽凝结形成层云;或者当潮湿的空气缓慢流经较冷的地面或水面时,也会形成层云。 雨层云:这是最常见的形成方式,当层云或高层云所处环境水汽持续补充、云层垂直方向不断增厚(从薄幕状发展为厚密云体),且大气垂直运动增强时,会逐渐过渡为雨层云。在暖锋或准静止锋影响下,暖湿气流缓慢爬升,水汽持续凝结,云层从高层云逐渐向下延伸、增厚,最终形成覆盖范围广的雨层云。强烈对流的积雨云在减弱阶段,其厚重的云体逐渐扩散、变得均匀,垂直运动减弱,会转化为雨层云。 #天气 层云:出现时,天空通常呈阴天状态,云底较低,给人一种灰蒙蒙的视觉感受。它一般会带来弱降水,如毛毛雨、小雪等,降水强度较弱;有时也可能持续阴天但无明显降水。 雨层云:是典型的“降雨云”,会带来连续性的中到大雨、大雪或雨夹雪,降水持续时间长(通常数小时至十几小时),强度相对稳定,无明显间歇。云层厚密且均匀,呈暗灰色或深灰色,完全遮蔽天空,无法看到太阳、月亮或其他云层,地面光线昏暗。降水过程中常伴随低能见度,云层底部因降水蒸发或雨滴下落,会显得模糊不清;有时会出现碎雨云(从雨层云底部脱离的小块云),进一步加剧天空的阴沉感。 #一天一朵云 #云的心事只有风知道 #手机摄影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5: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