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8月13日 《凡人修仙传》浮游志,阵起,阵外静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时间这条奔流不息的长河里,人和蜉蝣的一生,确实都轻得像一粒随波的沙。 在宇宙的时间尺度里,都不过是 “弹指一挥间”。地球已存在 46 亿年,宇宙的年龄更是以百亿年计,我们的一生,连这漫长刻度里的一个 “瞬间” 都算不上。 可奇妙的是,“苍渺” 里偏偏藏着重量。蜉蝣的短暂,是为了让生命在最旺盛的时刻燃烧。而人的 “苍渺”,则被无数细碎的瞬间填满,一次清晨的朝阳,一场深夜的畅谈,一句笨拙的牵挂,一份坚持的热爱…… 这些碎片拼凑起来的,不是被时间碾压的虚无,而是独属于每个生命的 “过程”。 时间的长河从不会为谁停留,但生命的意义,或许本就不在于 “长度” 能在河底刻下多深的痕,而在于 “过程” 里曾激起过怎样的涟漪。就像蜉蝣的翅膀掠过水面,会留下一圈圈微小的波纹;我们走过的路、爱过的人、留下的痕迹,也会以某种方式,在时间里悄悄延续。 承认 “苍渺”,反而是对生命最温柔的接纳 , 知道时光有限,才更懂珍惜每一次呼吸、每一份相遇;明白个体渺小,才更想在属于自己的那段光阴里,活得热气腾腾。毕竟,哪怕只是一粒沙,也曾真实地在长河里闪烁过属于自己的光。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观蜉蝣记:广利河畔的生命叩问 清晨立于广利河畔,这条黄河入海的支流旁,我总为蜉蝣驻足。它们朝生暮死,一日便是一生,却从不为“明天”惶惑——褪去口器不恋觅食,振翅只为相拥与传续,连坠落都带着向死而生的坦然。 见此景,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便在心头回响。我们总以“人生百年”自诩漫长,将心愿推给“以后”,却忘了日子如流水从不停歇。蜉蝣无明日,却活透了每一刻;我们握时光,反倒常让“此刻”空耗。 正午蜉蝣振翅如潮,哪怕面临鲫鱼威胁,也舞得热烈。这让我想起曹操“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喟叹——古人早明了生命短促,却凭壮志活出厚重。蜉蝣从无“再借五百年”的奢望,却把一日活成极致,也让我懂了“寄蜉蝣于天地”的真意:渺小从不可惜,辜负时光才是遗憾。 暮色中,望得见黄河入海口黄蓝交汇的壮阔,也见蜉蝣坠水、雌虫逆流产卵。苏轼“飞鸿踏雪泥”的诗句恰如其分——生命长短从非标尺,留下痕迹便是圆满,正如河畔胜利油田的抽油机,以坚守刻下大地的印记。 其实人生与蜉蝣并无二致,宇宙尺度下,百年亦如一日。不必追永恒,只需尽兴活好每个“今天”,便是对生命最好的回应。 广利河边蜉蝣舞, 黄河入海逝如斯。 何须再借千年寿, 不负今朝便是诗。#蜉蝣#青春励志 #时事评论@央视新闻 @今日头条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2: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07
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4: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57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