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0
阿甯6月前
镜中岁月:诗词里的光影传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惠能的《菩提偈》 。惠能即禅宗六祖,他不识字,听闻神秀偈语后作出此偈。该偈体现其“顿悟”思想,强调心的本来清净、空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两首偈语均出自佛教经典《坛经》 ,反映了禅宗不同的修行理念。 唐代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镜子是一抹独特的存在。它最早可追溯至远古时期,那时人们以水为镜,从平静水面的倒影中打量自身。随着时代演进,铜镜登上舞台,在商周时期初露雏形,至汉唐臻于鼎盛。精美的纹饰、精湛的铸造工艺,铜镜不仅是日常用具,更是身份地位与艺术品味的象征。 诗词里,镜子承载着无尽情思。“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温庭筠笔下,女子对镜梳妆,前后两面镜子交相辉映,花容与花饰相得益彰,细腻勾勒出女子对容颜的珍视与对生活美学的追求。“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背立君前殿里,无人转觉君怜。”王昭君对镜自照,镜中容颜渐衰,映射出她在宫中的孤寂与命运的无奈。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揽镜惊见白发,借镜子抒发对岁月匆匆、人生易老的深沉喟叹。 镜子,是历史的见证者,映照出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百态;它也是诗词中的精灵,寄托着文人墨客的万千心绪。从古老的铜镜到如今的明镜,其本质未变,始终如一地映照着世间万象,让我们得以在这一方光影中,窥探岁月的秘密,感受文化的绵延。#东方美学 #文化 #六祖慧能 #李白#古董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7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5: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1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00
00:00 / 06: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4: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4: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