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5
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1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03
00:00 / 1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看见孩子的“沉默信号”:识别儿童抑郁,比焦虑更重要的是行动 当孩子突然变得沉默、暴躁,或反复说“没意思”,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孩子不懂事”“青春期叛逆”,却可能忽略了:这或许是抑郁发出的“求救信号”。儿童抑郁从不只是“不开心”,而是藏在细节里的变化,需要家长用心识别。 识别孩子抑郁,先关注三个“异常信号”:一是情绪持续低落,不再像从前那样喜欢玩具、游戏,对原本热衷的事提不起兴趣,甚至常说“我没用”“活着没意义”;二是行为明显改变,要么突然嗜睡、不愿出门,要么失眠、频繁哭闹,有的还会出现逃学、拒绝和人交流的情况;三是身体出现莫名不适,比如经常说头痛、腹痛,去医院检查却查不出问题,这可能是心理压力转化成了身体反应。这些信号不是“孩子矫情”,而是他们在无法清晰表达情绪时,最直接的求助方式。 发现异常后,比起焦虑地追问“你到底怎么了”,更该做的是“先靠近,再引导”。第一步是放下评判,给孩子一个拥抱,说“不管发生什么,爸爸妈妈都在”,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绪被接纳,而不是被指责;第二步是耐心倾听,少问“为什么”,多听“你感觉怎么样”,哪怕孩子说的都是“小事”,也别打断或否定,让他们感受到被看见;第三步是及时求助,若孩子的状态持续两周以上,别硬扛,带孩子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这不是“丢脸”,而是对孩子负责的选择。 家长的冷静和行动,是孩子对抗抑郁的底气。别因焦虑而乱了阵脚,也别因忽视而错过信号——当我们能温柔地接住孩子的情绪,陪他们一起面对,那些看似沉重的“抑郁阴影”,终会被爱和理解照亮。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43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
00:00 / 1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19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