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佳1周前
《易经·艮彖》原文 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白话解析 “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艮》卦的核心是“止”。但“止”并非绝对静止,而是强调审时度势:该止则止,该动则动。 行动与静守符合时宜,道路便会光明通达。这体现了《易经》中“时中”的智慧,与《艮·彖》中“止其所也”相呼应。 “艮其止,止其所也。” “止”要止于恰当的位置。如同山峦稳固而立,君子应清楚自己的界限,在合适的场合静守本位。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 《艮》卦六爻中,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皆阴阳相应,但同为阴爻或阳爻,属于“敌应”(相互排斥),象征上下不能协同。 引申为人际关系中各自守静,互不干涉,虽无合作,但也避免冲突。 “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不执著于自我(不获其身),即使行走于庭院中也如不见他人(超然物外)。 这种忘我、无心的状态,能避免纷扰,因而“无咎”。此句呼应卦辞“艮其背,不获其身”,强调止息妄念、回归本然。 核心思想 《艮·彖》阐释的“止”是动态的智慧: 适时而止:止与行需依时势调整,而非僵化不动。 止于其位:明确自身角色与界限,如《大学》所言“知止而后有定”。 超然无执:通过“止”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从而趋吉避凶。 此卦对修身、处世有深远启示,常被引申为道家“无为而治”与儒家“时中”思想的融合。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今日话题:人间清醒 忍住不联系,才是最深沉的爱。那是用绝对的清醒和理智,去压制心底疯狂生长的喜欢,像双手紧握发烫的糖,明知会痛,却不愿让它融化在不该有的时光里。 有些人不联系,从不是分量变轻,而是只能止于声、藏于心。爱到深处不纠缠,是成年人对感情最后的体面我不再追问你我之间的后来,也不再幻想未完成的故事,只把那些汹涌的期待,悄悄折进回忆的褶皱里。 这世间最痛的离别,从不是爱恨两清后的一别两宽,而是带着满心不舍,却只能沉默转身。离开从不是不爱,恰恰是因为太爱:说不爱就不爱的决绝背后,是明知不能相守,才狠下心逼自己放手;说离开就离开的转身里,是深知无法同行,才故意斩断所有退路。你永远不会知道,那个先一步走掉的人,在背过身的瞬间,曾如何泪流满面。 从前总以为,真正喜欢一个人,绝不会忍心断联,后来才懂,有些爱注定要掩于唇齿、止于岁月,连提及都成了不合时宜的打扰。 村上春树说:“如若相爱,便携手到老;如若不能,便护他安好。”若我们注定是两条无法交汇的平行线,与其困在执念里反复煎熬,不如在落寞中选择成全。爱的至高级从来不是必须拥有,而是遇见的那一刻,就足够庆幸。 所以就算再喜欢,也会拒绝再提起;哪怕很想念,也会假装已释怀。不是不爱了,是知道“不可”二字,早已写在了故事的开头,而我能给的最后一份爱,就是忍住所有念想,让你在没有我的世界里,安稳前行#今日话题 #情感语录 #文案 #人间清醒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8: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75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