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6: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真实故事:我记忆中的“狐仙”老太太 我要讲的不是传说,而是我童年真实经历的一段往事。 八十年代末,我生活在辽南的一个小山村里。村里有位独居的韩老太太,住在村东头两间旧瓦房里。她约莫七十岁,总是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头发在脑后挽个髻,干干净净。 孩子们都有些怕她,因为大人们私下说她会“看事”,家里供着狐仙。但谁家孩子受了惊吓,或者丢了重要东西,又都会悄悄去找她。 我七岁那年夏天,跟着母亲第一次走进韩老太太的家。不是因为生病,而是因为我持续做了一个星期的噩梦,梦里总有一只白狐狸追着我跑。 记得那是个午后,韩老太太的家很简朴,没有想象中的香堂神像,只有普通的农家摆设。她让我坐在炕沿上,粗糙的手轻轻摸着我的额头。 “孩子是撞见不干净的东西了。”她对母亲说,“上个月十五,你们是不是带他去了北山?” 母亲想了想,惊讶地点头:“是去了,他爹带他去采蘑菇。” “在北山老坟圈子边上,他踩着一窝刚出生的小狐狸了。母狐怨气大,缠上孩子了。” 我这才模糊记起,那天确实在北山一片荒草丛中看见几只毛茸茸的小动物,我还扔了块石头,不知打没打中。 韩老太太从炕柜里取出块红布,让我对着布吹三口气,然后包起来。 “回去把这红布压在孩子枕头下,睡七天。再去北山那地方,摆几个鸡蛋,诚心道个歉。” 母亲照做了。说来奇怪,从那以后,我真的不再做噩梦。 更神奇的是第二年春天,邻居王叔家的牛丢了,全村人找了两天都没找到。王婶无奈之下,夜里偷偷去找韩老太太。 韩老太太闭目坐了一会儿,说:“往东南方向找,过两道山梁,有个废弃的炭窑,牛掉那窑洞里了,腿伤了,但还活着。” 王叔带着人去找,果然在东南方向两道山梁外的旧炭窑里找到了受伤的牛。 这些事在村里悄悄流传,但没人公开谈论。韩老太太也从不主动给人看事,更不收钱,顶多收几个鸡蛋、一把青菜作为答谢。 我十岁那年,韩老太太病了。村里几个受过她恩惠的妇女轮流照顾她。母亲也去了,回来说韩老太太在病中迷迷糊糊说了些话,像是和什么人对话,说要“回去了”、“缘分尽了”。 韩老太太去世后,村委会清理她的遗物,发现她枕头下有一本发黄的笔记。笔记里记录着许多草药的用法,还有一些像是心理疏导的方法。村支书看了后说:“这老太太,怕是懂些医理,又懂些心理。” 但村里老人们还是相信她是得了道的狐仙。下葬那天,有人看见一只毛色发白的老狐狸在不远处的山岗上,对着
00:00 / 03: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狐裘与合约》 杨杨指尖捻着刚签好的设计合约,狐裘外套的绒毛蹭得腕间发痒——这是傅承言半小时前让助理送来的,说是“傅氏合作方的标配”。 落地窗映着她的身影,身后是傅氏集团顶层的休息区。半小时前,她抱着修改到凌晨的手稿闯进来,撞进傅承言刚结束视频会议的冷脸里。 “杨设计师,”他指尖敲着她画错线条的草稿,墨色西装衬得下颌线冷硬,“你该知道,傅氏不养连笔锋都抖的人。” 杨杨攥紧手稿,狐裘是他随手扔过来的——她今早赶稿,只穿了件薄针织,在总裁办的冷气里指尖发僵。 “方案我改了三次,傅总。”她抬头,撞进他深不见底的眼,“这是最贴合品牌调性的版本。” 傅承言突然笑了,指腹擦过她草稿上晕开的咖啡渍:“咖啡渍的位置,刚好补了logo的留白。”他按了内线,“通知品牌部,用这个版本。” 合约签完时,杨杨才发现狐裘内侧绣着极小的“Y”字。傅承言倚着办公桌,语气依旧强势:“下周跟我去巴黎看秀,穿这个。” 她摩挲着那个绣字,忽然想起上周暴雨夜,他递伞时,指尖不经意碰过她冻红的耳尖。 “傅总,”杨杨把合约塞进包里,狐裘暖得像他掌心的温度,“这外套,算傅氏的资产吗?” 傅承言抬眸,灯光落进他眼底:“算你的。”他顿了顿,补充道,“连人带方案,都是傅氏的。”#早秋姐感气质穿搭 #早秋实用穿搭全是干货 #早秋穿搭显贵法则 #早秋黑白灰穿搭测评 #早秋实用穿搭全是干货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