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8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被誉为“七绝圣手”。他的七绝语言精炼、意境雄浑,尤其以边塞诗和宫怨诗著称。以下是他的七绝特点及代表作: --- 一、七绝特点 1. 题材广泛:涵盖边塞、宫怨、送别、闺怨等。 2. 意境深远:善用意象营造苍茫、孤寂或壮阔的氛围。 3. 语言凝练:诗句简洁有力,情感饱满,如“一片冰心在玉壶”千古传诵。 4. 情感浓烈:既有边塞的豪迈,也有宫怨的婉约,矛盾中见真情。 --- 二、经典七绝选录 1.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赏析:以明月、边关起兴,抒写对良将的渴望与戍边战士的艰辛,被赞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2.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赏析:以寒雨、孤山烘托离愁,末句以“冰心玉壶”自喻高洁,成为千古名句。 3.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赏析:描绘边塞苍凉景象,展现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气势磅礴。 4.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赏析:以春日杨柳触发少妇心理变化,细腻刻画闺中寂寥与悔恨。 5.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 赏析:将采莲女与自然融为一体,画面灵动,充满生活情趣。 --- 三、文学地位 王昌龄的七绝与李白齐名,明代王世贞称其“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其诗兼具豪放与婉约,既展现盛唐气象,又深探人性幽微,对后世绝句创作影响深远。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5
00:00 / 23: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50
@梦幻-AI3月前
#历史 #历史故事 #诗人王昌龄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以边塞诗与七言绝句成就最高,被誉为“七绝圣手”“诗家夫子”。 生平经历 - 仕途跌宕: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历任秘书省校书郎、汜水尉、江宁丞等职。天宝七年(748)因“不护细行”被贬龙标尉(今湖南怀化),安史之乱后归乡,途中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 边塞经历:早年漫游西北边地,亲历河陇、玉门关等边塞生活,创作大量边塞诗,成为盛唐边塞诗派先驱。 诗歌成就 1. 边塞诗:以七绝形式抒写将士豪情与思乡之愁,代表作《出塞》被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雄浑凝练,展现盛唐气象与对和平的渴望。 2. 宫怨闺情:以细腻笔触揭露封建制度下女性的悲剧命运,如《西宫春怨》《闺怨》等,语言绮丽而情感深沉。 3. 送别诗:突破传统应酬模式,注重抒情与写人,代表作《芙蓉楼送辛渐》以“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心志。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善用比兴与心理描写,将边关风光与将士情感熔铸一体,意境深远。 - 语言凝练:绝句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精妙,音节浏亮,对后世影响深远。 历史评价 与李白、高适并称,殷璠《河岳英灵集》评其诗“风骨”兼备,《全唐诗》称其“绪密而思清”。其边塞诗与宫怨诗均达盛唐巅峰,确立了七绝在唐诗中的重要地位。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35
00:00 / 08: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传奇人物 #名人大咖 从联大讲台到野人山:诗人穆旦的铁血人生 你或许在高考题见过他的诗,却未必知道这背后藏着怎样的传奇。他是金庸的堂兄,是王小波的文学“师承”,更是用生命写诗的“现代汉语诗歌第一人”——穆旦,一个在玫瑰与铁血中淬炼的灵魂。 1918年出生的穆旦,本名查良铮,来自康熙盛赞的“江南有数人家”海宁查家。17岁时他同时被三所名校录取,最终选择清华外文系,却因抗战爆发,踏上了68天、三千里的徒步迁校之路 。在西南联大,闻一多的教诲与燕卜荪的“当代英诗”课,让他跳出古典诗词桎梏,养成独树一帜的现代诗风 。1940年毕业留校后,他在叙永分校负责新生教学,彼时的他已在诗坛崭露头角,闻一多编选《现代诗钞》时,选入他的诗作数量仅次于徐志摩 。 1942年,国难当头,24岁的穆旦毅然弃笔从戎,以中校翻译官身份加入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 。战败撤退时,他闯入野人山绝境:四个月里与毒虫、痢疾为伴,断粮八日,目睹战友白骨铺野,历经战死、饿死、疫病等九死一生的考验 。这份惨烈记忆,最终化作震撼诗坛的《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让“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的诗句永远镌刻在历史中。 归国后,穆旦在南开大学执教,同时开启翻译生涯。他以精准译笔将普希金《青铜骑士》、拜伦《唐璜》等西方经典引入中文世界,甚至掀起“普希金热” 。王小波曾直言:“查先生对我的帮助,比中国近代一切著作家的总和还大” 。即便遭遇挫折,他仍坚守语言阵地,直至1977年猝然离世,留下“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的喟叹。 他的诗里,有《赞美》中“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呐喊,有对人性与苦难的深刻叩问。西南联大的书卷气与野人山的硝烟,在他笔下交融成独特的力量。这位集诗人、战士、翻译家于一身的巨匠,用59年人生证明:真正的伟大,是在黑暗中仍为世界留一束光。如今重读他的文字,依旧能听见一个灵魂与时代的共振。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3: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