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3: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1
00:00 / 05: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8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76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23
00:00 / 04: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9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9: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海云3周前
佛魔同体:藏在人性褶皱里的平衡与觉醒 世人总爱将“佛”与“魔”置于对立的两端,视佛为至善的化身,藏着慈悲与超脱;视魔为至恶的象征,裹着欲望与执念。可若细察人性的本质便会发现,从来没有绝对纯粹的“佛性”,也没有彻底沉沦的“魔性”,那些被称作“佛魔同体”的人,不过是敢于直面自身矛盾,在善恶的边界里寻得平衡的清醒者。 佛魔同体,不是善恶不分的混沌,而是对人性复杂性的坦诚接纳。就像苏轼,既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通透佛性,能在贬谪黄州时种菊酿酒,于赤壁之下悟透生命的虚妄;也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刚猛“魔性”,藏着未灭的壮志与不甘,不愿因境遇困顿便放下对家国的牵挂。他从不在世人面前伪装“完人”,既写得出“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也道得出“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独,正是这份对自身佛性与魔性的坦然,才让他的人格更显鲜活厚重。 佛魔同体的人,更懂在欲望与克制间守住本心。佛性是内心的标尺,提醒人守住底线、保持善意;魔性是本能的驱动,藏着对目标的执着、对自我的坚守。就像弘一法师李叔同,早年是风流倜傥的才子,醉心书画、流连琴棋,有着对世间繁华的向往与追求,这份“魔性”让他尝尽人间烟火;晚年剃度出家,青灯古佛伴余生,以“悲欣交集”的佛性接纳生命的终点,将过往的执念化为对众生的慈悲。他从未否定早年的“魔性”,反而将那份对生活的热忱,转化为修行路上的坚定,最终在佛与魔的交融中,活成了跨越时代的精神符号。 其实每个人都是潜在的“佛魔同体”,差别只在于是否愿意直面内心的矛盾。有人刻意压制“魔性”,假装自己毫无欲望,却在压抑中陷入更深的焦虑;有人放任“魔性”泛滥,任由欲望吞噬理智,最终走向自我毁灭。而真正的佛魔同体者,懂得以佛性驯化“魔性”,让执念成为前行的动力,让欲望守住道德的边界——他们既有“渡人先渡己”的温柔,也有“破局亦破执”的勇气,在人性的褶皱里,活成了既清醒又温暖的模样。 说到底,佛魔同体从不是一种标签,而是一种生命的觉醒。它提醒我们,不必追求绝对的“善”,也不必恐惧自身的“恶”,唯有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以佛性为灯,以魔性为火,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既不迷失方向,也不辜负热爱。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6
00:00 / 02: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