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卢浮宫被劫珍宝,欧仁妮皇后的蝴蝶结胸针 欧仁妮皇后的蝴蝶结胸针,由Bapst 皇室工坊打造,镶2634颗旧切钻。银托加金背,三维立体的“布料褶皱”效果,密钉镶与粒镶让它在烛光下像活的一样闪。蝴蝶结是第二帝国的审美符号,既优雅又强势。它曾在战乱后流散,直到2008年被卢浮宫回购,成为法国珠宝工艺与时尚史的标志。工艺、审美、历史三位一体,几乎是19世纪巴黎珠宝的巅峰教科书。 欧仁妮皇后的蝴蝶结胸针。它会告诉你:法式优雅,就是把一条丝带,换成两千多颗钻石。 这枚胸针由法国皇室御用珠宝商 Bapst (工匠Franois Kramer制造)于1855年打造,镶了整整2634颗旧切钻。旧切钻的特点,就是台面大、火彩厚,在烛光下比蹦迪的灯球还闪。工艺上,采用了银托加金背,既冷光好看又可以防止银因氧化而变黑。 它的前身,是皇后一条钻石腰带的蝴蝶结形带扣。1864年皇后命珠宝匠在蝴蝶结下加上了5根钻石链和2条钻石流苏,使其更显奢华,成为了欧仁妮皇后最喜爱的胸针之一。 这枚蝴蝶结并非平面的片状,而是通过多片金属骨架弯折、焊接形成“卷曲褶皱”,再分区铺镶。视觉上有布料被打结、层层起伏的真实质感。大体量但线条轻盈,靠镂空与骨架化设计减重,提升可佩戴性。代表了19世纪巴黎工坊的最高水准。 而蝴蝶结,则象征着女性的优雅、宫廷礼仪与装饰艺术的趣味性。第二帝国就爱这种“优雅但有气场”的造型。胸针把“纺织品的柔软”转译为“金属与钻石的硬朗光泽”,是珠宝与服装美学的跨材质融合。而欧仁妮皇后本人就是时尚KOL,礼服、发饰全是花饰与蝴蝶结同频。这枚胸针也经常“模块化”出勤:可挂垂饰、可拆部件,参加国家级晚会就开“大灯”,下午茶就调“日常模式”。以适应不同场合与礼仪。 战乱之后,它跟很多皇室珠宝一样一度流散,直到2008年佳士得拍卖会上,被卢浮宫拍得“团圆”,相当于给法国珠宝史买回一张关键拼图。 这枚胸针常作为法国高级珠宝工艺与第二帝国美学(华丽、秩序与装饰性)的代表在展览与研究中被引用,与欧仁妮的珍珠冠冕、礼冠等共同构成她的“符号性造型”。它是19世纪巴黎工艺的教科书,也是把柔软布料变成硬核光芒的魔法。 #卢浮宫劫案 #欧仁妮皇后 #珠宝首饰 #古董珠宝 #彩鹿珠宝潮品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00:00 / 03: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5
卢浮宫劫案,劫匪没碰的摄政王钻石有多“邪修” 有些宝石不止是贵,它还“带剧情”。摄政王钻石这颗140克拉的大佬,从被发现的那一刻起,就一路把“权力”和“不幸”绑定。从戈尔康达的矿坑,一路卷入王朝兴衰。它见证过加冕,也伴随过覆灭,最后只能在卢浮宫的阿波罗长廊里冷冷发光,连劫匪都对它“眼神躲闪”。 出土地与 命名: 它来自印度戈尔康达——古代“顶级净度钻石”的大本营。传说最早被一名奴隶偷出矿场,随即遭到残酷处置;在经历了当地商人与英国商人、法国商人之争后,宝石被法方买下开始走向帝国舞台。 18世纪初由切割师约瑟夫·科普Joseph Cope打造,因归法兰西摄政者奥尔良公(菲利普二世)而得名“摄政王”(Le Régent)。命名把宝石和权力捆在一起,也把不安的命运缠上来。奥尔良公权倾朝野,也树敌无数;围绕他与这颗钻石的,是财务丑闻、政治暗潮与治安动荡——富而不安。 王朝阴影:路易十五时期它被镶入王室礼器/王冠体系。这位少年国王享尽繁华,繁华背后却是财政失序与政治动荡,把国家带进了财政崩溃与政治失控的深坑,为后来的大革命铺了路。钻石在场,王朝气数却在走低。 大革命劫难:路易十六与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时期,它仍是“王室主核”。结果?革命爆发,王室覆灭,国王王后先后被处决。“摄政王”经历离奇失窃与追回的罗曼史,命运多舛几乎成为它的“体质”。几经波折——“宝还在,人不在”。 【卢浮宫官方播客与少儿版视频都复盘了这段惊险】 帝国高潮与坠落:拿破仑时代,它再度成为帝国权力象征,被镶入王冠或礼杖。帝国曾经高歌猛进,横扫欧洲,但终究经历两度崩塌与国王流放。宝石见证了帝国巅峰,也见证了帝王坠落。 最终归宿:风云散尽,它被法国国家收藏,陈列于阿波罗长廊的王冠珠宝展柜。2020年的重新布展,强化了它作为“王冠钻石群星”核心的身份。从此它的“邪修属性”升级——识别度极高、溯源清晰、故事太重。“碰它”的人,不只是要对抗安保,更像是在对抗历史的因果。 这颗钻石教人敬畏:它不只是昂贵,更像会“反噬”的历史剧情点。想看它,去卢浮宫,隔着展柜的冷光,就够了~ #卢浮宫劫案 #摄政王钻石 #古董珠宝 #卢浮宫 #彩鹿珠宝潮品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