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6: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8: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国学#智慧#道德经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译文:厚重是轻浮的根本,沉静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整日行走,不离开载重的车辆(辎重)。即使有繁华的楼台景观,也能安然处之,超然物外。为什么身为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却把自身看得比天下还轻呢?轻浮就会丧失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解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篇幅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治国修身哲理。老运用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比喻,阐述了“重”与“静”的根本性作用,并对当时统治者的轻浮躁动提出了尖锐批评。1. 核心对比:“重”与“轻”,“静”与“躁”:“重为轻根”: 老开宗明义指出,“重”(厚重、稳重、根基)是“轻”(轻浮、飘忽、表面)的根本和基础。就像大树需要深根才能稳固,万物需要大地才能承载。没有重,轻就失去了依托,必然飘摇不定。 “静为躁君”: 同样,“静”(沉静、安定、内敛)是“躁”(躁动、妄动、浮躁)的主宰和控制者。静能制躁,如同平静的水面能映照万物,而躁动的水面则一片混乱。静是内在的主宰力量,能驾驭和约束躁动的倾向。2. 君的典范:“不离辎重”与“燕处超然”:“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老以“辎重”(古代行军携带的载重车辆,象征根基、根本)作比喻。真正的君子(或圣人、得道者)行事,就像行军一样,始终不离开他的“辎重”——即他所秉持的厚重根基、根本原则(道)。这强调的是行为的稳重、可靠和对根本的持守。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即使身处繁华荣耀、诱人感官的环境(“荣观”),君子也能像燕子安居巢中一样(“燕处”),保持内心的安定超脱(“超然”)。这体现了“静”的力量,不为外界的浮华所扰动,坚守内心的沉静。3. 对统治者的警醒:“以身轻天下”: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老笔锋一转,发出强烈的质问和感叹:为什么拥有巨大权力和资源(“万乘之主”,指大国君主)的统治者,却把自己的生命、意志和行为(“身”)看得比他所治理的天下还要轻浮、随意呢?这里的“轻天下”并非轻视天下,而是指统治者自身行为“轻率”,与其治理天下的重大责任不相称。他们往往轻举妄动,追逐浮华,沉溺享乐(荣观),忘记了自身的根本责任。4. 严重后果:“失本”与“失君”: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这是本
00:00 / 06: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4: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禅悟5天前
《道德经》第26章的原文、译文及哲学思想如下: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 厚重沉稳是轻率的根基,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整天行走而不离开装载日常用品等物资的车辆,即使有奢华的生活,他也泰然处之。可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要以轻浮狂躁的举动来治国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失去主导。 哲学思想 - 辩证关系 :老子提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阐述了事物间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重”与“轻”、“静”与“躁”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重是轻的基础,静是躁的主宰,体现了老子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刻认识。- 修身理念 :老子强调君子应“终日行,不离辎重”“燕处超然”,倡导人们保持稳重、沉静的心态,不被外在的奢华和诱惑所迷惑,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内在的根基,这是一种追求内心宁静、淡泊名利的修身之道。- 政治哲学:老子批评“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认为统治者应该持重而弃轻躁,以国家和百姓为重,避免轻率躁动的治国方式,否则会“失根”“失君”,体现了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强调统治者应遵循自然规律,以稳重沉静的态度治理国家。#道德经#古人的智慧#慢慢品慢慢悟#静心养心#提升自己慢慢变好才是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00:00 / 02: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5: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4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