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大同华严寺 辽代(916-1125年)是由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其皇室极度崇信佛教,尤以华严宗为最。大同当时作为辽代的西京(陪都),是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契丹族有“拜日”的原始信仰习俗,崇拜东方,这直接影响了华严寺的朝向。 始建于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七年(1038年)。华严寺并非普通的民间寺院,而是具有皇家寺院的性质。更有研究指出,它可能是辽代皇室在西京的原庙(即家庙、祖庙)之一。这意味着它不仅是礼佛的场所,还兼具祭祀辽代先帝的功能。寺名直接来源于佛教根本经典之一的《华严经》,体现了辽皇室对华严宗的推崇。 史料记载,初建的华严寺规模极为宏大,殿宇、斋堂、僧房、库厩等一应俱全,是西京地区的佛教中心。 辽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陷西京大同,华严寺在战火中遭到严重破坏。《大金国西京大华严寺重修薄伽教藏殿记》碑文记载了此次兵燹。金代在一位名为“通悟法师”的和尚主持下,于废墟之上开始了大规模的重建工程。金代重建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在继承辽代建筑风格和布局的基础上,融入了女真族的文化审美和技术特点,形成了辽金建筑风格的延续与融合。 元代尊崇藏传佛教(喇嘛教),华严宗地位相对下降。华严寺虽仍为名刹,但可能已不复辽金时期的极盛景象。史料记载较少,但仍有一定规模的佛事活动。 明初,华严寺曾一度被没收为官产。明宣德(1426-1435年)至景泰(1450-1457年)年间,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和补塑。一个关键变化是,寺院被分为上华严寺和下华严寺两部分,各自开设山门,分别由禅宗和律宗的僧侣管理。这种“一寺两制”的奇特格局一直延续至近代。 清代对华严寺多有修缮记录,但多为维护性质,未改变其整体格局 光绪年间: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缮,并重绘了大雄宝殿内四壁的巨型壁画,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壁画。 民国时期:寺院持续衰败,僧众减少,部分建筑倾圮。 建国后: 1961年:因其无与伦比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华严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4年:为解决大雄宝殿梁架严重歪闪的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落架大修”(即拆除后按原样重建),消除了结构隐患,确保了古建的安全。 21世纪: 作为大同市“古城保护修复”工程的核心项目,政府对华严寺及周边环境进行了彻底的整治和修复。 2010年:重建了山门、钟鼓楼等,并将上、下两寺重新合为一寺,形成了如今统一的宏大格局#华严寺 #大同 #山西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0
華嚴寺始建於遼興宗重熙七年(1038年),為遼代皇家巨剎,因崇奉華嚴宗而得名。其建築坐西朝東,體現契丹族「信鬼拜日」的習俗。遼道宗清寧八年(1062年)增建寺院並供奉諸帝石像、銅像,兼具皇室祖廟性質。遼末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陷西京大同,寺院大半毀於戰火,僅存齋堂、經藏等建築。 金代天眷三年(1140年),僧錄慈濟大師主持重修,重建大雄寶殿,恢復寺院規模。金世宗更親臨寺內瞻仰遼帝銅像,敕令謹護。元代初年,高僧海雲印簡及其弟子慧明禪師駐錫於此,補修《契丹藏》經卷,使華嚴寺成為北方佛教重鎮。 明洪武三年(1370年),寺院被沒為官產,大雄寶殿改作「大有倉」。宣德至萬曆年間多次修葺,並於明中葉正式分為上、下兩寺:上寺以大雄寶殿(金建)為中心,下寺以薄伽教藏殿(遼建)為主體,各立山門。清初順治年間,因戰亂再度受損,僅存兩座主殿。康熙至光緒年間雖有補建,但規模遠遜前代。 1961年,華嚴寺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依據遼金文獻啟動大規模修復,重建華嚴寶塔,並整合上下兩寺,重現遼金鼎盛格局。寺內保存的遼代彩塑(如「東方維納斯」露齒菩薩)、金代巨構大雄寶殿(中國最大佛殿之一),以及薄伽教藏殿內的「天宮樓閣」木作(梁思成譽為「海內孤品」),皆為研究古代宗教、建築與藝術的珍貴遺產。 #原创视频 #打卡 #每天进步一点 #旅游 #每日分享
00:00 / 16: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3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