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9: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38
《好消息系列 》 即使跌倒,也没有被放弃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却还是搞砸了; 明明全力以赴了,结果却一塌糊涂; 你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我根本不行?” “是不是我怎么做都不够好?” 你一个人静静坐着,回想那些失败、失误、失望, 心里越来越沉, 觉得自己像个彻底的“失败者”。 在这个世界,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赢”: 要考高分、升职快、说话有分量、情绪要稳定、做事要漂亮。 可是没有人告诉我们:跌倒了,也不代表一切都完了。 你可以失败,但你没有被放弃。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是这个世代最少听见的安慰。 我们常被“做得好才有价值”的观念捆绑: 考试砸了,就觉得自己差; 感情失败了,就觉得自己不可爱; 工作做错了,就觉得自己不被需要。 可是,真正重要的,并不是你有没有摔倒, 而是——在你跌倒的那一刻,有没有人仍然看得起你,仍然愿意伸手拉你一把。 有一句很久以前的温柔话语这样说: “即使跌倒七次,仍能重新站起。” 意思是说:失败不是终点,软弱也不是罪过。 你可以跌,你可以累,但你不能让这些定义你是谁。 你不是因为永远不跌倒才有价值, 你是因为即使跌倒,依然被记挂着、被珍惜着、被等待着,才如此宝贵。 人生的确不是每一步都走得稳, 有些路,走着走着就偏了; 有些梦,追着追着就碎了。 但这并不代表你就该被遗弃。 你有没有注意到, 当孩子学走路时,一次次跌倒, 父母从不会说:“你真没用,走不好路别走了。” 他们做的,是耐心地蹲下来、张开手臂、微笑着说: “来,再来一次,我在这里。” 那份期待你站起来的温柔,也正在为你守着。 #心灵鸡汤#好消息系列#重新得力#人生感悟
00:00 / 04: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80天瘦86斤,当你感觉明明觉醒了,却失去了前行的动力!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阶段,经历了大彻大悟之后,明明感觉觉醒了,却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你以为的动力枯竭,其实是灵魂在换引擎。这种虚空感说明你已经到了觉悟的山腰! 曾经拽着你往前冲的,是外界的认可、旁人的期待、被规训的野心——那些像鞭子一样抽着你的“目标”,突然在某天清晨变得像褪色的标语,风一吹就碎了。不是你懒了、垮了,是旧的自我正在溶解。就像毛毛虫在茧里化成一滩浆糊,既不是虫也不是蝶,你悬在中间,踩着旧地图的碎片,手里却还没摸到新的指南针。 这不是抑郁,是蜕变的必经之痛。你开始排斥所有“假装”:不喜欢的工作、敷衍的关系、熬夜画的假大空蓝图,连呼吸都带着“何必呢”的清醒。旁人骂你“堕落”,只有你自己知道,是再也装不出“很想赢”的样子了。 别慌着批判自己“不够努力”。这份虚空是有意义的——它逼你停下,去捡那些被野心碾碎的自我碎片:被忽略的情绪、藏在“应该”背后的真实、还有早就想说的“我不愿意”。就像《道德经》里说的“致虚极,守静笃”,清空不是放弃,是给新东西腾地方。 毛毛虫不会在茧里焦虑“怎么还没变蝴蝶”,它只是信任分解与重组的规律。你也一样,不必急着找方向。当你不再抗拒这份“什么都做不了”的安静,会慢慢感觉到一种新的力量——不是追目标的狂热,是像植物扎根的沉稳。它不耀眼,却带着“就该这么活”的笃定。 旧火焰灭了,不是终点。是为了让你看见,心里藏着更稳的火种,不用风助燃,自己就能发光。 这不是觉醒的结束,是你终于开始用自己的脚,走自己的路。#中式修行减肥#减肥修心#减肥逆袭#减肥蜕变#觉醒之前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7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0
00:00 / 08: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4
00:00 / 09: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5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晓荷说1月前
被讨厌的勇气 你有没有试过这样一种情况?明明很关心父母,但看到他们的来电显示,心里“咯噔”一下,就是不想接?甚至还会有一股莫名的烦躁。如果你也有过这种感觉,别自责,今天这期视频,就是为你准备的。 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就被这种情绪给困住了。每次知道父母身体不好,或者家里有什么困难,我就会陷入深深的内疚。总是会想:如果我再成功一点,再有钱一点,是不是就能帮他们搞定一切了? 但现实是,我做不到啊。这种无力感,让我陷入了一个特别可怕的内耗循环:我心里知道好久没打电话了,我该打一个了。但一想到电话那头,可能是抱怨、是叹气,而我自己又无能为力……我就开始拖延。拖到最后,又开始自责,觉得自己特别不孝顺。甚至有的时候,还会生出一股没来由的怨恨,怨他们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照顾好,不能让人省心一点。 直到我学到了一个心理学概念,叫 “课题分离”。说白了就一句话:谁的情绪,谁负责。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比如,父母因为某事叹气,我感到焦虑和愧疚。这时我要问自己:这个叹气的根源是啥?是他们遇到的困难,这是他们的课题。而我因为这个叹气,产生的“我必须解决一切,否则我就是失败者”的压力,这才是我的课题。 换句话说,父母的快乐和健康,首先是他们自己的课题;而我的课题,是在我能力范围内去爱他们,而不是逼自己透支一切,去替他们生活。 想通这一点后,我给自己定了两条特别简单的规矩: 第一,电量低的时候,绝不硬撑。 意思就是,当我自己都情绪不好、累得不行的时候,我绝不逼自己打那种动辄一小时的电话。我就简单发个微信,报个平安。我得先把自己照顾好了。 第二,电量满的时候,主动去爱。 等我休息好了,能量足了,我就开开心心地跟他们视频,聊聊我身边的趣事。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不是太冷漠了?但我的体会恰恰相反:真正的冷漠,是带着一肚子怨气去付出。而真正的爱,是先把自己这杯水斟满。 自从建立了这种边界感,我心里的那股无名火,居然顺了。我反而更愿意、也更耐心地去听他们唠叨,帮他们处理些小事情。 这个改变我的概念,来自一本特别好的书,叫《被讨厌的勇气》。它就像一束光,把我从内耗的泥潭里拉了出来。我打算最近重新精读它,并把里面这些超实用的、能帮我们普通人停止内耗的方法,持续分享给大家。 #晓荷说 #个人成长 #以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课题分离 #被讨厌的勇气
00:00 / 03: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3: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