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重阳节的来历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历经数千年演变,融合了天象崇拜、民俗信仰、历史传说等多重元素,核心起源与发展脉络如下: 一、名称由来:阴阳学说与数字寓意 古人依据《易经》将“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为“两九相重”,故称“重阳”或“重九” 。因“九”与“久”谐音,象征长久长寿,且“九九归真”被视为吉祥之日,古人认为此日阳气极盛,适宜祈福纳寿 。 二、起源核心:上古祭祀与农事丰收 重阳节的雏形源于上古时期的丰收祭天、祭祖活动 。《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农历九月农作物丰收后,天子会举行“大飨帝”仪式,祭祀天帝与祖先,以答谢其恩德,这是重阳节最早的原始形态 。此时的节日仅在宫廷流行,核心是感恩天地、缅怀先祖。 三、历史演变:习俗定型与民间普及 西汉:重阳节习俗从宫廷传入民间,出现佩茱萸、食蓬饵(类似重阳糕)、饮菊花酒的习俗,且明确与“求长寿”绑定,《西京杂记》对此有最早文字记载 。同时,汉高祖颁布养老诏令,敬老之风初现。 三国魏晋:节俗进一步定型,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明确“九为阳数,宜于长久”,将重阳节定为宴饮聚会的吉祥之日,民间逐渐将其视为“长寿节”,地方官府会举行“养老礼”善待老人 。 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朝廷给官员放假,登高、赏菊、饮宴等活动普及全国,成为节日核心习俗,唐诗中大量提及重阳景象,如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宋元明清:习俗延续并丰富,宋代盛行赏菊、吃重阳糕,明代有“女儿节”(接出嫁女儿回娘家),清代以登高、千叟宴为特色,敬老、祭祖的核心意义始终未变 。 四、传说补充:避灾除魔的民俗叙事 东汉时期的“恒景除瘟魔”传说广为流传 。相传汝河瘟魔肆虐,青年恒景拜师学艺,于九月初九按仙长指引,带领乡亲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成功斩杀瘟魔。这一传说让登高、佩茱萸等习俗增添了“避灾祈福”的寓意,进一步推动了节日在民间的传播。 五、现代定位:敬老传统的法定确认 1989年,我国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2012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将重阳节定为“老年节”,使敬老、爱老成为节日核心主题,延续了古人“长寿”“感恩”的文化内涵,让这一古老节日在当代焕发新的社会价值 。 #正能量 #感动瞬间 #重阳节 #农村生活 #村房驿站 @风云福州 @进哥聊水 @唐哥村房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8: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