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央国企数量最多的三座城市,经济发展看央国企,综合实力北上武!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企数量的多寡是一省经济实力的重要象征,同时也是中央对地方投资建设的风向标。 国企央企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基石与定海神针! 根据2023年数据统计,我国国企、央企数量最多的十大城市排名如下: 1.北京,国企央企总数437家。在最新一期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北京的数量高居各省榜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北京的国企央企总部较多; 2、上海,国企央企总数388家,位居大陆第二。上海作为中国城市经济的龙头,不仅成为国企的“香饽饽”,在成为外资来华的首选之地; 3、武汉,国企央企(前三)总数352家(盈利前三),湖北是中部“国企”大省,武汉的央企国企规模在武汉城市发挥巨大的作用。 4、南京,国企央企总数354家,同省苏州的国企数量不敌南京。 5、广州,国企央企总数333家,广东是除山东以外国企数量最多的省份,在深圳”崛起“之前,广州理所应当成为华南地区国企、央企的驻扎地; 6、成都,国企央企总数303家。 7、天津,国企央企总数299家。 8、重庆,国企央企总数284家。 9、大连,国企央企总数213家,成为五大计划单列市国企央企数量最多的城市。 10、青岛,国企央企总数201家。 #国家中心城市 #北上武 #世界一线城市 #城市大片 #热点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9
三张王牌!中国如何悄无声息重塑世界博弈格局? 当美西方仍在武力迷信中打转,中国已经铺开一场以电力为基石、产业为骨架、金融为血脉的全球变革。 在世界格局的棋局上,传统霸权国家始终迷信着武力与制裁的硬实力,然而一条超越传统博弈模式的新路径正悄然开启。 过去几年,全球见证了美国通过军火贸易与能源出口在冲突中获利,洛克希德·马丁和雷神公司股价暴涨50%以上,美国液化天然气对欧出口日超1.2亿立方米。而中国,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通过能源革命、产业升级与金融创新,悄然重塑全球权力格局。 --- 01 能源棋局:从电力帝国到绿色霸权 当英国的金融时报惊讶地将中国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电力帝国”时,他们捕捉到的只是这一宏大布局的冰山一角。 中国单月用电量突破10000亿度,相当于整个东盟所有国家全年用电的总和。 这种规模的能源消耗背后,是惊人的发电能力建设。2024年,中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达4.3亿千瓦,同比增幅超过20%,这个数字是德国全国装机总量的1.8倍,是日本的3.6倍。 更令人惊叹的是,中国光伏发电成本已降至每度0.15元,相比传统发电成本降低了一大截。这种成本优势不仅重塑了中国自身的能源结构,更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在2025年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上,中国国家能源局局长提出四项国际能源转型变革倡议,强调“共筑能源供给保障体系,推动更加安全的转型变革”,并呼吁摒弃“小圈子”思维,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 02 军工脊梁:金融赋能下的强军之路 与美国的军工复合体不同,中国的军工发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今年9月,记者走进兵工财务、航太科技财务、中国航发财务三家军工系财务公司,调研发现它们通过专项信贷、司库建设、金融创新等举措,为军工科研生产、装备保障及产业升级提供坚实金融支撑。 兵工财务公司针对子集团重点承担的急用先行项目、保供项目等,为客户提供 “一企一策”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引导优惠政策和低息资金精准投放。 2024年,航太科技财务公司累计向核心单位投放信贷资金超500亿元,精准支持运载火箭、卫星、载人飞船等研发生产,让集团公司的重大任务型号“不差钱”。 这种金融与军工的深度融合,构筑起中国军工的核心竞争力。 #国家强#强盛 #发展#经济#抖加小助手
00:00 / 05: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乐呵呵1周前
#热点 #上热搜 #创作灵感 #经济 #5.2%背后,中国经济的四个关键词 前三季度5.2%的经济增速,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的生动注脚。在101.5万亿元的经济总量背后,"稳、进、韧、活"这四个关键词,勾勒出中国经济的真实面貌。 "稳"是基石。 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的背景下,5.2%的增速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彰显定力。更可贵的是,农业"压舱石"作用稳固,粮食有望再获丰收;服务业增长5.4%,成为就业的"稳定器"。这份扎实的"稳",为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进"是方向。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势头明显。装备制造业增长9.7%,高技术制造业增长9.6%,远高于规上工业6.2%的平均水平。3D打印、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品产量增速接近或超过30%,生动展现了产业升级的加速度。 "韧"是底气。 面对压力,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消费市场稳步复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5%,其中以旧换新政策带动家电、通讯器材等商品销售增长超20%。制造业投资保持4.0%的增速,信息服务业投资更大幅增长33.1%,显示企业发展信心不减。 "活"是源泉。 新动能持续成长,现代服务业表现亮眼,信息传输、软件服务业增长11.2%。从生产线的机器人到千家万户的新能源车,从云服务到日常消费升级,无数市场细胞的活力,共同汇聚成经济发展的澎湃动力。 当前经济运行虽面临挑战,但"稳"的基础更牢,"进"的动能更足,"韧"的特性更强,"活"的源泉更涌。这份成绩单充分证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5: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