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下是其演变历程: 先秦时期 - 上衣下裳制:黄帝时期,汉服已具基本形式,人们用麻、丝等材料制作衣裳,采用上衣下裳的款式,用于区分身份地位。 - 深衣的出现:西周时,深衣开始流行,将上衣和下裳连在一起,这种服饰既方便活动,又体现了礼仪规范。 秦汉时期 - 曲裾深衣:秦汉时期以深衣为主要类别,分为曲裾、直裾,其中曲裾深衣的穿着者以女性居多,长度可达地面,裹紧身躯,下摆极宽,行不露足。 - 直裾深衣与襦裙:直裾深衣在汉代也较为常见,多为男性穿着。此外,东汉后期还流行一种上襦极其短窄、裙子长至垂地的襦裙。  魏晋南北朝时期 - 融合与创新:这一时期的服装继承了汉朝特点,同时受少数民族服饰影响以及当时潇洒飘逸风气的流行,男子多着宽大外衣,女子服装则在秦汉服饰基础上进行改良,常采用飘带作为装饰。  隋唐时期 - 男子服饰:唐朝时期,男士汉服出现袍衫,领子为圆形,头戴襥头,襥头内有“巾子”作为固定装饰品,巾子形状多样,襥头的两脚在晚唐从软脚改为硬脚。 - 女子服饰:初唐时,女性襦裙多配小袖子,下身是紧身长裙,裙腰高至腋窝,用丝带扎系;中唐以后,裙子变得更为宽松。  宋辽金元时期 - 宋朝:男子服装主要有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两种类型,圆领袖口比唐朝时更加宽大;女性基本服饰为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常搭配褙子,整体风格清雅含蓄。  - 元朝:受蒙古文化影响,汉族服饰也融入了一些蒙古元素,如质孙服等,同时传统的汉服样式依然存在。 明朝时期 - 全面恢复: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服饰制度进行了全面恢复和规范,男子服装有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等类型,女子样式则更加多样,有袄子、比甲及裙子等,大多仿自唐宋时期,常为右衽。  清朝时期 - 强制变革:清军入关后推行剃发易服政策,禁止汉族男性穿传统的宽衣大袍,强制推行满族的紧身长袍马褂,汉族传统服饰从此消失,只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女性服饰、丧葬服饰等还保留了部分汉服特征。 近现代时期 - 汉服复兴: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汉服逐渐复兴。人们通过考据和复原,让汉族传统服饰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并结合现代审美和生活需求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风俗#少数民族服饰#汉族#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舞蹈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6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54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21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96
信里8月前
汉服,即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服饰,传承千年,历史悠久,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以下是关于汉服的详细介绍: 历史演变 ●先秦时期:汉服起源可追溯到黄帝时代,当时已出现上衣下裳制。周代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深衣和冕服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秦汉时期:汉初承秦制,东汉明帝时确立了以冠帽为区别等级主要标志的冠服制度。男子主要穿宽衣大袖的袍服,分曲裾与直裾,女子礼服是深衣,也有穿襦裙和裤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服饰自然洒脱、清秀空疏,少数民族统治者受汉文化影响开始穿汉族服饰,同时胡服也对汉族服饰产生影响,窄袖紧身等元素被吸收。 ●隋唐时期:服饰承上启下,法服和常服并行。男子常服为幞头、袍衫、长靿靴,女子主要服式为裙、衫、帔,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 ●宋元时期:宋代服饰大体沿袭隋唐旧制,崇尚简朴、严谨、含蓄。元朝时汉族男性发式变化不多,北方汉族女性发式较前简化,长衣统称为袍。 ●明朝时期:明太祖上采周汉,下取唐宋,确立明代服饰基调,棉布普及,普通百姓衣着材料改善,服饰品种丰富。 ●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剃发易服”政策,汉服逐渐消亡,但仍有部分元素保留在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和少数民族中。 ●近现代:1912年满清统治结束后,汉服迎来复兴契机。21世纪初,随着国力发展和社会稳定,汉服再次兴起,人们通过多种方式复原和推广汉服。 越来越多的小哥哥小姐姐喜欢穿汉服,给城市增添了一份色彩,让咸宁的口袋公园变得更美~ #信里和他的朋友们 #一城千店#咸宁#咸安#信里茶叶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