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
00:00 / 14: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2
00:00 / 03: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69
00:00 / 1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7
#智慧#国学#道德经#老子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注:不同版本文字略有差异,如“大笑之”或作“大而笑之”,“若颣”或作“若纇”,但核心含义一致。)核心解读:本章是老对“道”之玄妙本质及其被世人认知差异的精辟论述,核心在于揭示“道”的超越性与辩证性。1. 认知的分野: 上士(高智慧者):听闻大道,立刻领悟其深邃价值,勤勉实践。 中士(中等智慧者):听闻大道,将信将疑,似懂非懂,态度模糊(“若存若亡”)。 下士(浅薄者):听闻大道,因其玄奥悖离日常经验而大肆嘲笑。老子反而指出:不被浅薄者嘲笑,那就不足以称为真正的“道”了(“不笑不足以为道”)。这凸显了道的超越性和反常识性。2. 道的辩证呈现(“建言”部分): 老引用古语(“建言”),用一系列看似矛盾的排比句,描述“道”及其德性(得道后的表现)在现象界的显现特征: “明道若昧”:光明的道,表面好似暗昧(因其不炫耀)。 “进道若退”:前进的道,表面好似后退(因其不争一时)。 “夷道若颣”:平坦的道,表面好似崎岖(因其不随波逐流)。“上德若谷”: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山谷(虚怀若谷)。 “大白若辱”:最纯净的白,好似含有污垢(不刻意彰显)。 “广德若不足”:广大的德,好似有所不足(永不自满)。 “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似怠惰(不强为,顺自然)。 “质真若渝”:质朴纯真,好似混浊(不露锋芒)。 “大方无隅”:最大的方正,没有棱角(圆融无碍)。 “大器晚成”:最大的器物,最后完成(厚积薄发)。 “大音希声”:最大的声音,反而听不到(如天籁无声)。 “大象无形”: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超越感官)。3. 道的本质:隐微与功用 “道隐无名”:这是本章的总结性判断。道是幽隐难见、不可名状的。它不彰显自己,无法用常规概念定义。 “夫唯道,善贷且成”:然而,唯有这个“道”,最善于给予(“贷”)万物(滋养、能量、规律),并成就(“成”)万物。虽然它隐微无名,却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本依据和推动力
00:00 / 03: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00:00 / 03: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4: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5: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