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
00:00 / 03: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2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4
00:00 / 04: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47
00:00 / 05: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26
00:00 / 58: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2
00:00 / 05: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3
00:00 / 04: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30
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5: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23
00:00 / 03: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48
帝师陈经邦:一座亭子写尽的君臣与命运,“官拜盖露亭且止” #帝师陈经邦 #明朝历史 明朝嘉靖年间,莆田书生陈经邦背着书篓钻进仙游九鲤湖的雾气里时,还没想过自己的后半生命运,会被梦里一句没头没尾的话钉死——“官拜盖露亭且止”。那会儿他刚考中秀才,满脑子都是“十年寒窗换金榜题名”,对着湖中小岛的仙公像磕了三个响头,只求前程明示。可仙人没给锦绣前程图,只撂下这句云里雾里的谶语,惊得他一身冷汗醒来,连打了三个喷嚏,总觉得这预言像根细刺,扎在心里隐隐作痒。 谁也没想到,这根“细刺”竟跟着陈经邦走了二十年。他中进士、入翰林院,凭着一手好文章和沉稳性子,被嘉靖皇帝挑中做东宫太子朱翊钧的老师。那年朱翊钧才六岁,裹着明黄色小袍子,睁着圆溜溜的眼睛问他:“先生,‘帝’字怎么写才不会歪?”陈经邦握着他的小手描红,心里突然想起九鲤湖的梦——这太子将来是天子,自己这“帝师”算不算摸到了“前程”的边?可“盖露亭”三个字,还是没半点影子。 万历登基后,陈经邦成了朝堂上最体面的文臣。太后李氏感念他教太子用心,常召他入宫议事,有时聊到夜深,宫灯都快灭了才放他出宫。宫里人渐渐传开闲话,说太后看陈先生的眼神,比看其他大臣暖三分。陈经邦听见了只当没听见,依旧每天揣着经卷去给万历讲《论语》,只是路过慈宁宫时,脚步会不自觉放轻——他知道伴君如伴虎,更别说沾染上“太后”这层敏感的关系。 转折发生在一个秋夜。万历刚满十岁,正是爱耍小聪明的年纪。他发现母亲每晚都会悄悄从慈宁宫后门出去,沿着宫墙根的草地走向陈经邦的住处,一来二去,草地上竟踩出了一条光秃秃的土路。那天夜里下了场轻霜,万历起夜时看见母亲的裙摆沾了草屑和露水,心里忽然不是滋味——既心疼母亲受凉,又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劲。第二天一早,他没惊动任何人,让人在那条土路上盖了座小巧的亭子,青瓦四角翘起,正好能遮住整条路的露水。亭子落成时,万历拍着手对陈经邦说:“先生,以后母后再走这条路,就不怕露水打湿衣裳了,你给它起个名吧!” 陈经邦站在亭子下,指尖触到冰凉的木柱,突然像被雷劈中——二十年了,那句“官拜盖露亭且止”的预言突然在耳边炸开!他盯着亭顶的青瓦,又看看万历天真的脸,后背瞬间冒出冷汗。原来仙人说的“盖露亭”不是什么官职,竟是这座为遮露水而建的亭子!他强压着心慌,拿起笔蘸了墨,在匾额上写下“盖露亭”三个字,每一笔都像有千斤重。 当天下午,陈经邦就递上了辞官奏折。万历愣了,拿着奏折跑到慈宁宫问母亲:“先生为什
00:00 / 05: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3: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60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71
00:00 / 05: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