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0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77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8
00:00 / 05: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7
上源4月前
#河南 #原创 中原地区为什么四季分明(一) #河南文化 #河南美好推荐官 #河南dou知道 我们看中国的地形,昆仑山--巴颜喀拉山- 秦岭山脉,是纵贯我国东西的山脉,而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 是纵贯我国南北的山脉 两条东西与南北的民族脊梁,像两条巨龙在中原地区形成二龙戏珠的形势,而嵩山,就像是二龙戏珠的那颗灵气弥漫的定魂珠。嵩山虽为秦岭余脉,但嵩山却是中国最古老的山脉,(那肯定有人该奇怪,嵩山是昆仑山—秦岭的余脉,却为什么会早于他们形成。那我们这样理解,龙头一定要比龙尾先诞生,就像人生产婴儿先露头一样),古代称嵩山为“崇山”,意思就是所有山脉的祖宗,而昆仑山在是龙脉的起端,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也有着“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昆仑山和嵩山,一首一尾,一祖一宗,显示这这条山脉的无与伦比的气势和地位。站在民族巨龙之口的嵩山,汲取了从昆仑山近8000米落差倾斜而下的天地精气与民族之灵,形成全中国风水最好的地方,旁边的邙山,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在这儿跺一脚就惊动三皇五帝,刨一铁锹满是秦砖汉瓦。所以嵩山经过35亿年的天地感应与沉淀,吸收日月精华,荟萃中华民族英烈的精魄,像一颗定魂珠,伫立在中原大地之上,俯察世间品类之茂盛,仰观苍穹宇宙之无穷,镇压作恶的邪祟,安抚受伤的灵魂。所以说嵩山和他附近的朋友圈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宗教发源与交融的圣地,周边包括黄帝文化、河洛文化等等数不胜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父亲山”。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86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付殿貴3天前
这几日,气温沉沉地伏着,始终没有抬头的迹象。尚未开始集中供暖,夜里总被一股寒意扰醒,辗转反侧,仿佛被子也裹不住那悄悄渗入的秋凉。往年的此时,秋还带着几分热烈的余韵,可今年,那个四季分明、层次清晰的秋天,究竟去了哪里? 从气象学上说,四季是按连续五天滑动平均气温来界定的——低于10℃是冬,高于22℃为夏,介于其间,便是春秋的领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许多地方的季节仿佛被压缩,从夏到冬不过“咻”的一声。就在10月21日的那个清晨,全国二十座城市迎来入秋后最冷的一个早晨。秋天,似乎真的越来越短了。 自然界是个环环相扣的生态圈。前阵子,东北老家的燕子迟迟不南飞,还上了热搜。原来,燕子是靠飞虫的数量来判断是否该启程的。天气不冷,飞虫依旧活跃,它们就收不到启程的信号。仿佛秋天也像这群燕子一样,被什么绊住了脚步,迟迟不肯真正降临。 越是短暂的东西,越叫人珍惜。秋天在我眼中是人生步入中年的样子——有过青葱,历过热烈,如今是层林尽染的沉着,是橙黄橘绿的丰盈,是一种从喧嚣中沉淀下来的澄明。 也因此前几日路过泰山路时,我心头不由一空。围墙里那两棵曾经需要两人合抱的白蜡树,竟不见了往日擎天的华盖。原来今年春天被“砍了头”,如今只剩两截木桩,沉默地杵在风里。我再看不到它们秋天时满树金黄的盛景,也再没有一片叶子会在我路过时,轻轻落上肩头。 心里空落落的,像丢失了一个季节。 古人常因秋而兴悲,钱钟书先生点出其缘由:“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是秋的萧瑟照见了人生的起伏。但秋不止于伤感,更有一种通透与旷达。杨万里不就写道:“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寥寥几句,便把微凉的秋日写得可亲可爱。王国维也曾在秋光中寻得闲适:“何处江南无此景?只愁没个闲人领。”——不是秋景不好,只是少了领会它的闲心罢了。 这一切感悟,无不是岁月赠予的智慧。 如果说四季是生命的一场轮回,那么春是少年,夏是青年,秋便是人生的中年。它褪去青涩,沉淀浮躁,不再以鲜艳夺目,却拥有了更从容的力量。就像一棵秋树,叶落之后,枝干更显苍劲;也如一枚秋果,外表朴素,内里却蓄满甘甜。 这个秋天,也许被截短了行程,也许我再也见不到那两棵白蜡树的金色华冠。但在寒夜醒来的寂静里,在驻足树桩前的惘然中,我反倒更清楚地听见了季节的呼吸,也更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的质地。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