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惊闻噩耗 巨星陨落 2019年受合肥市科技馆委托,在中国科大周荣庭教授指导下,联合安徽电视台专业团队赴清华拍摄采访97岁高龄的杨振宁先生。制作完成纪录片《科学无疆界·学者爱祖国——杨振宁的强国梦》。 纪录片以先生的回顾讲述,呈现还原了周培源、赵忠尧、吴有训、王竹溪这样的一代科学巨匠共有的忧患意识与热血情怀,片中回顾:“抗战开始后,杨振宁从北京迁回合肥读了一学期的高中,为躲避日军空袭,后来又举家辗转搬迁到云南的昆明,没想到,在西南联合大学读书期间,依然要躲避日军的空袭,1940 年秋季开始,日军几乎每日轰炸昆明。他们在昆明的家也被日机扔下的炸弹所摧毁。悲愤与怒火,是一代人共同的记忆。 杨振宁同期声:是有亡国灭种的可能性的时代。那个时候像我父亲他们那一辈,像我祖父他们那一辈,对于中国的前途是忧心忡忡,我在小时候就非常了解到。” 纪录片解说 :积贫积弱的切肤之疼,铭刻在少年的记忆深处。复兴民族、强盛中国,是所有血性男儿的梦想。 杨振宁吟唱《中华男儿》:我有宝刀 慷慨从戎 击楫中流 泱泱大风 决胜疆场 气贯长虹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是我小时候我父亲教我唱的 王作跃教授专访:他在这方面确实受到他父亲的很深的影响,也受到了当时他们这一代人成长的环境。因为他们属于在抗战时期,国家处于危难时期,成长起来一代人,这种根深蒂固的对国家兴亡的这种责任感是非常强烈。“ 纪录片解说 :在抗战期间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宁折不屈的抗争精神早已蚀刻在师生们的基因当中,那时给杨振宁授课的有周培源、赵忠尧、吴有训、王竹溪这样一批居于世界 级学术前沿的专家学者,他们中的许多人是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研究环境,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志愿回到祖国担任教职,在当时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保持着世界一流的教育水准” 先生审片后评价:“这是近年做的最好的纪录片,独家存放合肥市科技馆,只有到那里才能看到完整全片。” 《科学无疆界·学者爱祖国——杨振宁的强国梦》纪录片视频撷取片段以资纪念! 后记:杨振宁先生已持续多年婉拒媒体采访,本片为科大科学家团队访谈。审阅后先生评价这是近年最好的纪录片 我的团队为此傲娇了很多年~~
00:00 / 07: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4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85
美国当年扣押钱学森,却允许杨振宁留在海外,是否意味着杨振宁不重要?事实上,钱学森早已给出答案:国家需要杨振宁留在国外,他在国际学术界所发挥的作用,远比立即回国更加重要。 这一选择背后,是时代背景与学科属性的深刻差异。钱学森所从事的导弹与核武器研究,直接关系国防实力,美国自然严加防范;而杨振宁专注的基础科学,虽不直接转化为武器,却是整个科技体系的根基。他所提出的“规范场理论”,日后催生多项诺贝尔奖,其价值需要顶尖的国际学术环境来支撑。 因此,杨振宁留在海外,并非不爱国。上世纪50年代,其父杨武之曾三次赴日内瓦劝他回国,最终也承认国内科研条件远不足以支持他的研究。当时清华、复旦的实验室设备,甚至不如他在美国的私人配置。 待中国进入和平发展时期,杨振宁便毅然归来。1997年他主持清华高等研究中心,凭借个人影响力引进姚期智、王小云等国际顶尖学者,并筹集逾1500万美元资金,将其打造为“中国版普林斯顿”。他不仅推动理论研究,更弥合了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之间的断层,为中国科技转化注入关键力量。 直至晚年,他仍持续捐献积蓄、指导学生,百岁高龄仍活跃于科研一线。若将这样的回归视为“养老”,无疑是对他毕生贡献的误读。 #宣传正能量 #原创视频 #祖国强大 @抖音小助手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6
00:00 / 04: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0
00:00 / 03: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3
00:00 / 08: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04
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6
00:00 / 04: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48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0
00:00 / 05: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