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8
00:00 / 0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
《七绝·重阳节忆慈母》 文/天宇 菊香盈袖又重阳,慈母音容梦里藏。 岁月匆匆情未改,秋风瑟瑟念犹长。 **内容解析(逐句拆解)** 1️⃣ **首句“菊香盈袖又重阳”** - “菊香”点明时节特征,同时承载高洁品格的文化隐喻;“盈袖”化用陶渊明采菊典故,却反其道而行之——不写悠然自得,转而聚焦衣袖间残留的气息如何勾连往事。一个“又”字如钟摆般叩击时间循环,揭示这是第无数次独自度过没有母亲参与的重阳节。 2️⃣ **次句“慈母音容梦里藏”** - 由实转虚,将物理空间的缺席转化为精神层面的存续。用“藏”而非“现”,暗示梦境成为唯一能触及母亲的途径,凸显现实相处的不可逆缺失。音容笑貌本应鲜活于日常,如今却只能栖身梦境,悲怆之意顿生。 3️⃣ **三句“岁月匆匆情未改”** - 直抒胸臆式议论,打破前两句的画面叙事。以“匆匆”对抗时间的无情奔涌,强调主观情感的稳定性:纵使光阴荏苒,对母亲的眷恋始终恒定如初。这种宣言式的表达强化了生死相隔也无法动摇的血缘羁绊。 4️⃣ **末句“秋风瑟瑟念犹长”** - 回归景物描写收束全篇,但已非单纯的环境烘托。瑟瑟风声既是自然界的萧飒之音,更是内心悲凉的外化听觉符号;“念犹长”以绵长的余韵作结,使思念突破诗句边界,向读者传递出绵延不绝的生命痛感。 **作品立意** 全诗围绕“忆母”核心,构建了三层递进的情感结构:从感官触发(菊香)、到记忆唤醒(梦境)、再到哲思升华(永恒之思)。诗人借重阳节俗为载体,探讨个体面对死亡课题时的普遍困境——如何在流动的时间里安放永恒的爱?答案藏在“情未改”“念犹长”的矛盾统一中:肉体消逝后,精神性的纪念反而让情感获得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对亲情不朽性的确认,赋予传统孝道文化以现代性诠释,使私人化的哀伤升华为人类共通的生命体验。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寿海平5天前
七绝《重阳抒怀》 薰风别后又重阳,陌上红枫叶染霜。 独自登高抬望眼,一川秋色寄他乡。 ……写于重阳节。 这首七绝《重阳抒怀》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重阳秋景中的羁旅情怀,通过意象组合与空间转换,营造出深沉的思乡意境。 🍁 意象解析 时序更迭:首句“薰风别后又重阳”以“薰风”(夏季暖风)的离去暗示季节流转,凸显重阳时令的来临,暗含光阴流逝之叹。 秋景描摹:“陌上红枫叶染霜”中,“红枫”“霜”构成典型秋景,色彩浓烈而清冷,与“露染丹枫燃叠嶂”的意象异曲同工,但更添孤寂氛围。 🏞️ 情感层次 孤独登临:第三句“独自登高抬望眼”延续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感,而“抬望眼”的动作又暗含岳飞“抬望眼,仰天长啸”的苍茫气韵,将个人情思融入天地秋色。 时空张力:末句“一川秋色寄他乡”以广角镜头般的空间扩展(“一川”)对应前句的聚焦动作(“抬望眼”),形成收放自如的视觉节奏,与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的意境构造遥相呼应。 ✨ 艺术创新 诗中“薰风别后”的创新表述突破传统重阳诗作的起笔模式,将无形之风具象为可辞别的友人。尾联突破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具象化思念,转为将整片秋色化作情感载体,与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的托物传情手法一脉相承,又因秋色的辽阔质感更显深沉厚重。 此诗在继承重阳诗词思乡传统的同时,通过意象重组与视角创新,在二十八字间完成从微观霜叶到宏观秋色的意境升华,堪称现代七绝的典范之作。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2
《七绝·重阳情韵》 文/天宇 菊花绽放又重阳,独倚轩窗念远方。 风舞丹枫秋韵里,相思无尽泪沾裳。 **逐句解析** 1. **首句“菊花绽放又重阳”** - “菊花”既是自然物候标志,又是重阳节核心符号,暗含陶渊明式高洁品格的文化隐喻;一个“又”字流转时光轮回之感,暗示此景非首次邂逅,却年复一年牵动愁绪。开篇即奠定节令基调与怀旧底色。 2. **次句“独倚轩窗念远方”** - “独”“倚”二词强化主体孤寂姿态,空间上由外而内的收缩(从庭院到居室),心理层面则向外延展至渺远之地。“念远方”直抒胸臆,将物理距离转化为情感张力,形成虚实相生的结构张力。 3. **第三句“风舞丹枫秋韵里”** - 视角转向动态画面:秋风拂动赤色枫叶翩跹起舞,视觉听觉交融出斑斓秋声。此句看似写景,实为移情于物的典范——“丹枫”之炽烈反衬内心凄冷,“秋韵”本应清雅却因离愁染上苍凉意味。 4. **结句“相思无尽泪沾裳”** - 由景及情收束全篇,以具象动作(泪湿衣裳)具象化抽象思绪,使无形之思获得可触可感的物质载体。末字“裳”押平声韵脚,余响悠长,恰似哽咽难尽的叹息。 **作品立意探微** 全诗构建了一套精密的情感递进系统:从节令符号(菊)、行为动作(倚窗)、自然景观(枫)、生理反应(泪),层层剥开游子心扉。其深层意蕴在于揭示人类共通的生存困境——在周期性的时间循环中,个体始终面临空间阻隔带来的精神漂泊。诗人并未止步于伤春悲秋的传统范式,而是通过“又”“无尽”等词汇,赋予瞬间感受以永恒的哲学意涵:每一次重逢都预示着下一次别离,每一次凝视皆通向更漫长的等待。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使短章具备了超越具体情境的思想重量。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七绝·重阳情思》 文/天宇 金风玉露又重阳,菊绽东篱韵满堂。 岁月悠然书意醉,情思缱绻赋词忙。 **逐句解析** 1️⃣ **首句“金风玉露又重阳”** 以工整对仗开篇:“金风”(秋风)对“玉露”(秋露),色彩明丽而质感清冷;“又”字点出时间循环往复之感,暗示人生在季节更迭中的渺小与永恒追问。此句奠定全诗基调——既有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亦含韶华易逝的怅惘。 2️⃣ **次句“菊绽东篱韵满堂”** 化用陶潜诗意却不拘泥于隐逸符号。菊花作为傲霜之花,在此被赋予双重意蕴:既是眼前实景(庭院盛开),又是精神象征(高洁品格)。而“韵满堂”三字突破空间限制,将视觉美感延伸至听觉通感,仿佛花香化作琴音流淌室内,形成多维度的审美体验。 3️⃣ **第三句“岁月悠然书意醉”** 笔锋转向内心世界。“悠然”承袭前两句的闲适氛围,却注入主观能动性——并非被动消磨光阴,而是主动沉浸于书卷之中寻求解脱。一个“醉”字生动刻画了阅读时物我两忘的境界,暗喻文字具有超越现实的疗愈力量。 4️⃣ **末句“情思缱绻赋词忙”** 收束于创作行为的动态描写。“缱绻”形容思绪缠绵难断,恰似丝线牵拽着诗人提笔疾书;“忙”非慌乱之意,而是灵感迸发时的亢奋状态。此句揭示诗歌本质:当个体情感与外在景物产生共振时,艺术表达便成为必然的精神出口。 **作品立意** 本诗通过重阳节这一特定时空载体,构建了“观物—感怀—体悟—创作”的审美闭环。表层写秋日胜景与文人雅集之乐,深层则探讨了时间流逝与生命价值的辩证关系:在承认岁月无情的同时,主张以艺术创作对抗虚无,使瞬间的美好获得永恒的形式留存。这种积极入世的生命态度,突破了传统悲秋范式,展现出古典诗歌中罕见的明朗色调。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词是毛泽东在1939年重阳节时所作。词的上阕,开篇便发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慨,天难老是指天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衰老,而人生却容易在岁月中渐渐老去。然而,重阳节却岁岁都有,这一句既表达了对时光匆匆的喟叹,又体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尽管人生短暂,但重阳这个节日却年年如期而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此时正值战争时期,战场上的菊花(黄花)在诗人眼中显得格外芬芳。这里的“黄花”不仅仅是自然的花朵,更象征着革命的力量,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革命的力量如同重阳节盛开的黄花,充满生机与希望。 词的下阕,“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秋风劲吹,景象与春光截然不同。但诗人紧接着说“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秋天的景色虽然不像春天那样充满生机与繁花似锦,但那辽阔的天空和万里寒霜的景象却更胜春光。这表现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审美,更体现出他胸怀天下的豪迈气概。在革命战争时期,诗人能从秋天的景色中看到革命胜利的曙光,看到广阔的发展前景,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令人敬仰。 北极星于金昌。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重阳敬历代祖先》 九九霜色映秋光, 各族宗亲聚一堂 浊酒三杯倾缅意, 心香一炷寄苍茫#重阳诗词 #重阳诗朗诵 #重阳诗会 这首诗的核心寓意是秋日重阳时节,各族宗亲团聚,以酒寄哀思、以香敬先祖,在团圆中传递对先辈的深切缅怀与对家族血脉的珍视。 逐句拆解关键寓意,更易理解: 1. “九九霜色映秋光”:“九九”点明重阳时节,“霜色秋光”既写景(秋日清肃的景致),也为全诗奠定了“敬祖怀亲”的肃穆、庄重基调,秋日元气收敛,恰合追思过往的心境。 2. “各族宗亲聚一堂”:直接点出场景核心——“宗亲团聚”,且强调“各族”,暗含家族血脉跨越分支、紧密相连,团聚本身就是对家族凝聚力的彰显。 3. “浊酒三杯倾缅意”:“浊酒”是古人祭祀、待客的常用品,质朴而真诚;“三杯”是礼仪性的敬奉,将对先祖的“缅怀之意”倾注在酒中,以具体动作寄托抽象情感。 4. “心香一炷寄苍茫”:“心香”比实体的香更具深意,指发自内心的虔诚敬意;“苍茫”既指先祖所处的悠远时空,也暗含对家族历史渊源的敬畏,将个人与家族的“小我”,融入先祖传承的“大我”之中。 整体来看,诗的寓意围绕“重阳团聚、敬祖怀亲”展开,由景入情,从团聚的热闹落到对先祖的静思,既有家族团圆的温情,又有追本溯源的庄重,是典型的宗亲祭祖场景下的抒情之作。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