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曾国藩“变化气质”的方法(第一集) 曾国藩的“变化气质”,不是靠一次顿悟或短期努力,而是用“日日不断的自我打磨”,在“反省、做事、修心”三件事里慢慢熬出来的。他的修练方法是: 一、用“日记苛责”揪出毛病,把“坏气质”摆到明处改 曾国藩最核心的方法,是每天写“反省日记”。不是记流水账,而是像“自我审判”一样,把当天暴露的坏气质(比如急躁、小气、傲气)一条条揪出来骂,再定整改办法。 早年他在京城做官时,曾因同事一句话没顺他意,就当场沉脸发脾气。晚上写日记时,他狠狠骂自己:“此事甚鄙!区区小事,何足动怒?可见心胸之隘,真如鼠穴之鼠,见不得一点风波!”之后再遇到类似事,他就提前在心里默念“忍”字,慢慢把“一点就炸”的急脾气磨平。 他还曾因嫉妒同僚升官比自己快,私下抱怨“此人本事不如我,何以先得提拔”。日记里他又自我批判:“此乃‘妒心’作祟,君子见人之善当喜,见人之得当思己不足,我却生嫉妒,何其鄙也!”后来再遇别人得志,他就强迫自己找对方的优点,慢慢把“狭隘妒心”换成“见贤思齐”的心态。 这种“日记苛责”,相当于每天给气质做“体检”,把隐藏的坏毛病揪出来,再针对性“吃药整改”,时间久了,坏气质自然慢慢淡去。 二、用“事上磨”练心性,在麻烦里把“软气质”磨成“硬骨头” 想变化气质,必须在实际办事的麻烦里“捶打”,把急躁磨成沉稳,把脆弱磨成坚韧。 他早年带湘军打了败仗,又被地方官弹劾“治军无方”,甚至被皇帝批评“办事拖沓”,一度想跳江自杀。但后来他在日记里写:“遇困则退,非丈夫也!今日之败,是老天磨我心性,若能挺过去,气质必进一层。”之后再遇败仗或弹劾,他不再崩溃,而是先冷静分析问题(比如调整战术、主动跟地方官缓和关系),慢慢从“遇挫就慌”的软性子,磨成“越挫越稳”的硬脾气。 他还曾因推行“整顿吏治”被地方豪强抵制,连家里人都劝他“别得罪人”。但他没退缩,反而说:“此事虽难,却是磨我‘担当’的机会,若怕得罪人就放弃,永远成不了事,气质也永远是‘乡愿之辈’。”硬着头皮推进改革,过程中学会了“刚柔并济”(既坚持原则,又不跟人硬刚),慢慢把“怕事的软气质”,磨成“敢扛事的稳气质”。 对他来说,每一次麻烦、每一次拂逆,都是磨气质的“磨刀石”,事越难,磨出来的气质越扎实。#曾国藩
00:00 / 03: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曾国藩“变化气质”的方法(第二集) 曾国藩的“变化气质”的修练方法,以下是第三招、第四招: 三、用“日常小习惯”养气质,让“好状态”成自然 曾国藩还靠几个不起眼的日常习惯,悄悄滋养气质,让沉稳、自律变成本能: 习惯一、早起:他从30岁起,不管前一晚忙到多晚,早上必5点起床,哪怕打仗时在军营里,也雷打不动。他说早起则心定,心定则气沉。长期早起,能磨掉拖延懒散的习气,让人慢慢养成不慌不忙、有条理的气质。 习惯二、静坐:每天不管多忙,他都会抽半小时静坐,什么都不想,只收心。早年他容易胡思乱想、心浮气躁,静坐久了,慢慢能做到遇事先静再动,比如收到坏消息,不再第一时间急着做决定,而是先静坐片刻,理清思路再行动,气质也从毛躁变沉稳。 习惯三、读书:他每天必读《论语》《孟子》,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用圣贤的话对照自己。比如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反思自己当天有没有“强人所难”;读“君子坦荡荡”,就检查自己有没有藏私念、生小气。长期用圣贤标准要求自己,气质里的“俗气”慢慢被“雅气”取代。 这些小习惯看似普通,但像“水滴石穿”一样,每天滋养一点,气质自然慢慢变。 四、用“求缺心态”戒傲气,把“高姿态”换成“低身段” 曾国藩早年很傲气,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后来他特意把书房改叫“求阙斋”(阙就是缺点),提醒自己主动找缺点,不追求完美,用这种“求缺心态”磨掉傲气,养出谦逊包容的气质。 他当两江总督时,有个年轻下属总跟他提反对意见,甚至当面指出他政策考虑不周。换做早年,他早发脾气了,但后来他不仅没生气,还在日记里写:“此人敢直言,是我之幸!若因他年轻就轻视,岂不又显傲气?”之后还常找这个下属聊天,慢慢学会了听不同意见,气质从“刚愎自用”变“兼容并包”。 他还常跟子弟说“家不可太盛,人不可太傲”,自己也刻意做“示弱”的事。比如跟同僚写信,哪怕自己有理,也会说“此事我或有考虑不周之处,还望兄台指点”;下属办事出错,他不再责骂,而是说“此事我也有责任,没提前跟你说清楚”。长期放低身段,傲气慢慢淡了,待人接物的“和气”反而浓了。 说到底,曾国藩的“变化气质”,没有秘诀,就是对自己够狠、够有耐心。每天反省自己的坏毛病,在麻烦里硬扛着磨心性,靠日常习惯慢慢养,再用“求缺”心态戒傲气。就像他自己说的:气质之变,非一日之功,如磨剑然,日磨月削,渐成光华。靠的不是突然的顿悟,而是长期的拙诚功夫。#曾国藩
00:00 / 03: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曾国藩说静坐方法: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这句话的意思是: 每天不必固定时间,但要静坐四刻(相当于一小时),静心体悟那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仁德之心,端正自身姿态、凝聚精神意志,就像宝鼎一样沉稳镇定、不可动摇。 阅读理解: 曾国藩的静坐方法深受理学大师唐鉴影响。唐鉴是晚清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其思想融合了儒家“主敬”与“格物”的传统。他向曾国藩传授“静”字功夫时,特别强调“检摄在外,整齐严肃;持守于内,主一无适”,即将外在行为的庄重与内在精神的专注结合。 唐鉴所言的“静”,与现代心理学中的“正念冥想”高度契合。研究表明,持续的专注力训练可降低焦虑、提升决策效率,这正是曾国藩在复杂局势中保持清醒的关键。 唐鉴的教诲不仅是修身哲学,更是可操作的行动指南。例如,他提出“念起即觉,觉之即无”的杂念处理方法,与现代认知行为疗法中的“觉察-接纳-转化”三步法异曲同工。 曾国藩早年因“愤青”性格屡遭挫折,唐鉴的教诲成为其人生转折点。他在日记中写道:“先生两言,盖对症下药也!务当力求主静,使神明如日之升。”通过每日静坐一小时,他逐渐克服浮躁,从一个“多言好动”的翰林院检讨,蜕变为“内圣外王”的中兴名臣。#曾国藩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1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文雁4周前
曾国藩,人生六戒五勤,终生受用 读懂少走10年弯路 年少不识曾国藩,读懂已是泪满面 曾国藩,常被人称为“普通人的楷模,中年人的抚慰” 他家境一般、资质一般,年轻时一身的毛病,创业时处处碰壁,受挫时也会沮丧至极。 但他愣是靠着极度的勤奋和时刻反思的能力,做好一件又一件事。 百年后回看,曾国藩的言行,依然可以说是“震古烁今” 。 曾国藩,无论是他的思想文化,做人做事,还是做官执政,都比较稳健、深沉、有远见、有方法、有智慧。 当遇到极困极难之时,不妨学学曾国藩,看他如何专治各种躺平、内耗、焦虑,如何务实地“修理”自己,就像他所说的: “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 曾国藩人生“六戒” 一、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容易获利的事情千万不要做;大家都争的位置不要去争。 二、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普通人要防止懒惰躺平。有才华的人,要避免骄傲自大。 三、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长乃忌人之长。 经常谈论别人缺点的人,实际上是在掩饰自己的短处缺点。经常夸赞自己长处的人,实际是在嫉妒别人的长处。 四、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不要因为别人很小的缺点,就忽视他的优点。不要因为小小的恩怨就忽略了别人的大恩大德。 五、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一个人想要做大事,需要有深厚的阅历见识和经验。而成功除了人的努力之外,还受到天时地利等因素的影响。 六、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在分享利益,一定要避免独占,这是合作的基础。在策划事情时,要么独断专行,要么与有主见的人商议,千万不要让众人参与。 🌸🌸🌸 曾国藩人生“五勤” 第一眼勤: 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 想要了解一个人,必须仔细观察,观察这个人的行为举止,言行谈吐。在阅读文章时,不仅要用眼睛仔细查看,还要用心感受。 第二口勤: 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善于沟通、善于表达。比如,在工作上,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要善于沟通;出门在外,好好说话和气生财。 第三身勤: 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实践出真知。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真正领悟并取得经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第四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曾国藩传
00:00 / 03: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4: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