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诗词录:《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赏析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你知道吗?晚唐诗人杜牧仅用28个字,就为江南秋色写下永恒的请柬。 当我们在课本里读到“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时,可曾想过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回到公元834年的深秋,杜牧在洛阳任监察御史时,提笔写下这首寄给扬州旧友韩绰的诗。这位曾纵情扬州诗酒的才子,此刻北望江南,用文字将地理上的扬州升华为精神故乡的诗意乌托邦。 首句“青山隐隐水迢迢”中叠词“隐隐”与“迢迢”,如水墨画卷般展开:远山在天际若隐若现,春江在大地蜿蜒流淌。北国诗人用千里目光勾勒出江南的朦胧之美,这不仅是空间距离的丈量,更是记忆深处的温柔凝望。 “秋尽江南草未凋”颠覆了常规认知。当北方草木凋零时,江南却依然绿意盎然。这既是真实物候的写照,更是思念滤镜下的美化。在杜牧心中,扬州的秋天永远停留在最温柔的瞬间,如同被施了时光凝固的魔法。 第三句“二十四桥明月夜”,将扬州典故淬炼成永恒意象。这座承载着盛唐繁华的石桥,在月光浸染下倒映着整个时代的风流。杜牧巧妙融合传说与现实,让箫声在青山绿水间飘荡千年。 末句“玉人何处教吹箫”以问句收束全篇。“玉人”既可指风流倜傥的韩判官,也可喻扬州佳人。“教吹箫”既写当地风俗,又暗用弄玉吹箫的仙话。开放式结尾让余韵随箫声飘荡,仿佛能看见月光下桥边伫立的身影。 这首诗的精妙在于记忆的炼金术。杜牧摒弃直白抒情,通过青山绿水、明月箫声的意象组合,将现实的扬州升华为诗意的乌托邦。28字中蕴含空间位移(洛阳到扬州)、时间错位(深秋到春意)、虚实转换(现实记忆)三重维度。 当杜牧在逐渐倾颓的晚唐写下“二十四桥明月夜”,他守护的不仅是个人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风流印记。这种用美好记忆对抗现实困顿的写法,开创了中国怀旧诗学的经典范式。 如今,我们重读这首诗,依然能听见穿越千年的箫声。下次当你漫步现代扬州二十四桥景区,不妨在月夜驻足,感受杜牧诗中那个永远草木葱茏、箫声悠扬的江南。这或许就是伟大诗篇的魔力,让我们在文字里找到永恒的精神原乡。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古诗词 #古诗词欣赏 #诗词
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5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