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5
00:00 / 02: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15
00:00 / 03: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86
《致我的孩子们》(二) 这是我支教的第二所学校(乡村小学)。有六个教师,一人一个年级。到校放下行李我就到教室看看,望着满脸鼻涕怯生的眼神及破烂不堪的桌凳,眼泪奔涌而出的我飞速跑到一个角落痛哭,我要为孩子们做点事。 学校厕所,平地堆砌而成,无坑,粪便满地乱流。夏季,苍蝇乱飞,驱虫乱爬。雨天,厕所积水面飘满白乎乎的驱虫。冬季,入厕冻屁股,尿液刮洒衣服上。平时早起我打扫厕所,铲土覆盖粪便,点蚊香熏。但只管一时,很快又复原样。假期杂草丛生。 我住的宽敞教室有破柜子,我用它们做隔断,隔成几个区域。床是用破桌凳拼接而成,塑料桶当马桶,冬季使用,因距校厕远,晚起夜太冷,避免感冒。每日天不亮起床,我把马桶提厕所倒掉,以免学生看见。生活用水靠塑料水桶往楼上提,虽校长装了水龙头,但天冷,水管冻坏,还是提水。冬季,我们的手冻裂,蹦跳游戏广场舞热身,俯卧撑或屋内原地跑跳取暖,睡觉带帽子。 我也是教多个学科,六个年级的音乐课和道法课,每天五节课,还早读、中午陪餐和看班。 业余时间,我挖掘培养文艺人才。工作我先后摔伤两次,胳膊肘和膝关节都磕破流血,腰部摔伤,腿脚肿得一摁一个坑,夜晚伤痛折磨难以入眠,浑身伤处没法正常躺下。为了不让孩子们半途而废,我依然咬牙坚持一瘸一拐地工作。经我短短一周时间地编排,成功地组织举办了升旗仪式、入队仪式和六一儿童节等校园活动,让全校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实践能力、持之以恒的精神、有责任和担当的使命感等,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令孩子们感受到了校园的快乐和幸福,因这些活动都是其人生中的第一次。有老师激动地说“若不是您来支教,学生从未见过这阵势,这届孩子真有福气!” 虽是我支教的学校中条件最艰苦的,但苦累并快乐着。因孩子们是都可爱、懂事、爱学习。基本都是留守儿童,有不到十岁的孩子照顾老人和弟妹。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主动要求我多布置作业。三年级有学霸潜质孩子答题的语言逻辑组织能力超越中学生。在发放完捐赠物品后,我给孩子们讲运动安全要领,她们悟性高掌握快,且跟我打球过招。 平时每逢节假日,孩子们总担心我会走,哭过鼻子。因此支教离别,我不想看到伤心落泪,我没给任何离别信息。我悄悄把自己带来的全部“家当”,一柜子衣服、厨具等生活用品都留给学校,告诉领导,谁需要分发给他们。之后我“溜”了。
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被誉为铜山县最高学府的铜山师范学校,在全省师范教育发展历程中留下深刻印记;虽已停办35年,但她给几代人和成千上万的师生,留下终生美好的回忆! 铜师前身是1908年创办的铜山师范传习所,由开明人士、铜山县岁贡生杨世桢在徐州西关关帝庙内设立,旨在培养地方年轻塾师。学校历经多次变革1913年改为铜山县乙种师范讲习所,1914年成为铜山县甲种师范讲习所,课程进一步丰富,涵盖物理、化学等。1923年,正式定名为铜山县立师范学校 。然而,在战乱时期,学校发展艰难,1937年因日军轰炸徐州而停办,1942年在何桥乡庄里砦复校并改名铜山县乡村师范学校,后又经历多次变迁与合并。 1958年铜山县政府批准复建铜山县立师范学校,在现侯集中学东选址建校,后因大炼钢铁和县城规划等原因多次搬迁。1959年春,经国务院批准,铜山县城将在大庙公社兴建。根据县城规划,李井西南为文化区。因此,铜师又改在李井西建校。 1962年,受自然灾害和国民经济调整影响,学校停办。1979年,经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学校在原址恢复,更名为江苏省铜山师范学校,属徐州地区行政公署领导,后归徐州市政府管辖。 1990年,徐州市人民政府调整师范布局,学校撤销,校舍移交铜山县教育局。 从1979年复校至1990年停办,铜山师范办学12载,共招收中师生10届64班,培养普师生2800人,幼师生150人,还举办各类短训班,培训师资530余人。 铜师虽已成为历史,但它为地方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当地教育的发展,其在师范教育史上的功绩不可磨灭。 据说:铜山八分之一的人都与铜师有不可割舍的关系:要么你是铜师的老师,要么你是铜师的学生,要么你是铜师学生的学生,要么你是铜师学生的学生的朋友!你认可吗?!🤝 #铜山#大庙 #铭记历史 #教师 #师范生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1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