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放鹰 回族的“放鹰”文化最早可追溯到东伊朗地区,古时中西亚的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都有放鹰的风俗,而回族的近亲塔吉克人和普什图人的生活中“鹰”文化一直很浓厚。而回族至今仍有“放鹰”的习俗,河湟地区为最。而临夏地区的太子山和积石山更是成了回族放鹰者的大本营,因为鹰大多生活在高山林线以上雪线以下的草原地带,以捕捉野兔、雉鸡为主。“看了鹰捉兔,庄稼买卖没心做”是这里的谚语。 回族驯鹰、狩猎从生产手段逐渐变为一种娱乐活动。回民把驯鹰叫“熬鹰”,把鹰或鹞架在臂上,一刻也不放松,连续七夜到十夜不让鹰或鹞睡觉。白天在人多的地方驯化、晚上点上篝火熬夜,直至鹰或鹞放出去能呼叫回来为止,经过夜以继日的熬,鹰的性子稍稍收敛,也与人建立感情。同时也让它有计划的掉膘,因为膘大了不捕猎,膘小了狩猎时冲击力不足,无力捉住猎物,因此要掌握恰到好处。“熬鹰”过后还要“养鹰”,养鹰也有一套方法,驯鹰人把肉放在手臂的皮套上,让鹰前来啄食,同时调训其从空中俯冲捕食的能力,训练“跳架”。第一次狩猎,临夏的鹰把式们把这叫“破鹰”。破是关键,是看熬的功夫深不深。熬练不好,鹰要么见兔不捉,成了呆鹰;要么腾空而去,一番捉鹰熬鹰的辛苦也就付诸东流。一次破架成功,便只管放鹰。在狩猎结束时,让鹰饱餐一顿,叫“蹲大食”。从此,一只好鹰就可以伴随猎户出入猎场了。 驯鹰把势一般都腰挎一把“河州回回刀”,臂套皮鞲,手抓勒绳,显得威风利落。 #中国 #少数民族 #回族 #民族特色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风情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8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62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5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42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
00:00 / 06: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