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竟如此孤寂与凄凉 #启蒙早教 #诗词 #国学文化 #儿童动画 #语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①原文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乐烽 一作:回乐峰)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②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深秋白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③注释 ⑴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⑵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⑶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⑷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④作者简介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
《习惯了夜的静寂》便是月光下的独思。这首诗以 “夜的静寂” 为底色,写尽了爱恋消散后,人在孤独中学会与自己相处的过程,字句间带着淡淡的苦涩,却又藏着一份 “习惯后的坦然”。 1. 场景的隐喻:“夜” 与 “茶” 里的孤独 诗歌开篇便定下基调:“习惯了夜的静寂,/ 独品香茗苦的滋味”。“夜的静寂” 是环境,也是心境 —— 当热闹的爱恋落幕,剩下的只有夜晚的安静,和安静里的回忆;“香茗的苦” 是味觉,也是情感的滋味 —— 茶有苦有甘,就像爱恋有甜有痛,如今独品时,先尝到的是分离的苦。而 “在月上西楼之际去思念青丝娥眉”,则把思念放进了古典的意境里,“月上西楼” 本是相思的符号,“青丝娥眉” 是对恋人的念想,可紧接着的 “或许梦里你与我相随 / 我知道那不过是暂时的美”,又将这份念想拉回现实 —— 梦里的重逢再美,也只是虚幻,清醒后的孤独更显真切。 2. 心态的转变:从 “痴狂” 到 “淡然” 的接纳 诗中最动人的,是对心态转变的描摹:“不在说海誓山盟的话 / 不在做为爱痴狂的傻瓜”。这两句像是对过去的自己告别 —— 曾经以为海誓山盟能留住爱情,曾经愿意为了爱不顾一切,可当爱情 “凋谢”,才明白那些痴狂都成了过往。“群芳之中你凋谢的心碎,至今还残留余味”,用 “花谢” 比喻爱情的结束,“残留余味” 则写出了伤痛的绵长 —— 不是轰轰烈烈的痛,而是偶尔想起时,心里淡淡的涩。而 “街头人来人往里已经将记忆留下 / 梦醒十分魂散天涯”,则把这份记忆放进了日常的场景里:街头的人来人往,是热闹的人间,可自己的记忆却停在过去;梦醒时的 “魂散天涯”,是孤独的极致 —— 连梦境都留不住,醒来后只剩自己与天涯般的空旷。 3. 结尾的和解:与 “寂寞” 共处的坦然 诗歌结尾,没有停留在悲伤里,而是写出了 “习惯” 后的和解:“不会再说些伤心话 / 任凭大雨淋湿一身的疲乏 / 当爱在生命里失去鲜艳的红色 / 寂寞是对爱最大的惩罚”,这里的 “大雨” 像是一次洗礼,淋湿的是身体的疲乏,也是心里的执念;而 “习惯了静寂 / 习惯去数秋日飞花 / 习惯一个人的花前月下”,则是对 “孤独” 的接纳 —— 从 “不习惯” 到 “习惯”,从 “抗拒寂寞” 到 “与寂寞共处”,数飞花、赏月色,这些曾经想和恋人一起做的事,如今一个人也能完成,不是忘记了过去,而是学会了在孤独里,继续认真地生活。#原创诗歌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诗词录:《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赏析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你知道吗?晚唐诗人杜牧仅用28个字,就为江南秋色写下永恒的请柬。 当我们在课本里读到“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时,可曾想过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回到公元834年的深秋,杜牧在洛阳任监察御史时,提笔写下这首寄给扬州旧友韩绰的诗。这位曾纵情扬州诗酒的才子,此刻北望江南,用文字将地理上的扬州升华为精神故乡的诗意乌托邦。 首句“青山隐隐水迢迢”中叠词“隐隐”与“迢迢”,如水墨画卷般展开:远山在天际若隐若现,春江在大地蜿蜒流淌。北国诗人用千里目光勾勒出江南的朦胧之美,这不仅是空间距离的丈量,更是记忆深处的温柔凝望。 “秋尽江南草未凋”颠覆了常规认知。当北方草木凋零时,江南却依然绿意盎然。这既是真实物候的写照,更是思念滤镜下的美化。在杜牧心中,扬州的秋天永远停留在最温柔的瞬间,如同被施了时光凝固的魔法。 第三句“二十四桥明月夜”,将扬州典故淬炼成永恒意象。这座承载着盛唐繁华的石桥,在月光浸染下倒映着整个时代的风流。杜牧巧妙融合传说与现实,让箫声在青山绿水间飘荡千年。 末句“玉人何处教吹箫”以问句收束全篇。“玉人”既可指风流倜傥的韩判官,也可喻扬州佳人。“教吹箫”既写当地风俗,又暗用弄玉吹箫的仙话。开放式结尾让余韵随箫声飘荡,仿佛能看见月光下桥边伫立的身影。 这首诗的精妙在于记忆的炼金术。杜牧摒弃直白抒情,通过青山绿水、明月箫声的意象组合,将现实的扬州升华为诗意的乌托邦。28字中蕴含空间位移(洛阳到扬州)、时间错位(深秋到春意)、虚实转换(现实记忆)三重维度。 当杜牧在逐渐倾颓的晚唐写下“二十四桥明月夜”,他守护的不仅是个人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风流印记。这种用美好记忆对抗现实困顿的写法,开创了中国怀旧诗学的经典范式。 如今,我们重读这首诗,依然能听见穿越千年的箫声。下次当你漫步现代扬州二十四桥景区,不妨在月夜驻足,感受杜牧诗中那个永远草木葱茏、箫声悠扬的江南。这或许就是伟大诗篇的魔力,让我们在文字里找到永恒的精神原乡。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古诗词 #古诗词欣赏 #诗词
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夜晚的月亮有多美 #启蒙早教 #诗词 #国学文化 #儿童动画 #青年创作者成长计划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作于李白初出四川之时,通过描写月夜舟中所见之景,表达依恋家乡山水之情。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 ①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②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月影倒映在青衣江澄澈的水面上,仿佛在随着江水流动。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③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 ⑷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⑸夜:今夜。 ⑹发:出发。 ⑺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⑻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重庆、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⑼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⑽下:顺流而下。 ⑾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④创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 ⑤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一说山东人,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0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不是读起来就有种冷冷的、安静的感觉?但你们知道吗?写下这首诗的张继,当时根本不是来苏州“旅游”的——他是个刚经历了人生“大失败”的人! (停顿两秒,引发好奇)咱们先拆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这里的“落”和“啼”特别妙,月亮沉下去了,乌鸦在叫,这不是热闹的声音,是越叫越显安静的“冷声音”;“霜满天”更不是说霜飘满了天,而是秋夜的霜气特别重,冷得像裹住了整个人——他当时刚考完科举,本来以为能金榜题名,结果落榜了,心情差到极点,只能坐着小船往家走,路过苏州时,就停在了枫桥边。 再看“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枫”是江边的枫树,秋天叶子红通通的,可在张继眼里,再红的枫也暖不了心;“渔火”是渔船上的灯,一点一点闪着,别人看可能觉得温馨,他却只能“对愁眠”——“对”就是面对面,他对着满船的愁绪,根本睡不着。 后面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藏着最戳人的细节。“夜半”说明已经是深夜了,大家都睡熟了,只有张继还醒着;寒山寺的钟声“到”客船,这个“到”字像长了脚,慢悠悠飘到船上,明明是很轻的声音,却在安静的夜里显得特别清楚,一下下敲在他心里 (讲解完,话锋一转)其实张继写这首诗的时候,根本没想过它会火。他就是把自己的难过写在了纸上,可千百年后,我们读起来,还是能感受到那种深夜里的孤单。 好了,那么问题来了 张继《枫桥夜泊》诗里“霜满天”的“霜”,主要是写当时的天气冷,还是张继心里的“冷”?#涨知识 #创作者扶持计划 #原创视频 #必背古诗词#国学文化经典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谈非1周前
《九月初三夜歌》 #原创视频#原创诗歌mv #信阳全宝新古风 这首《九月初三夜歌》是一首深沉的人生感怀之作。诗人巧借白居易的经典诗句为引,在自身生辰之夜,触发了对生命境遇、文化失落与精神孤独的全面审视。诗风苍凉而真挚,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坚守。 一、整体基调:个人与时代的双重寂寥 此诗将个人生辰的特定时刻,与对文化现状、自身命运的思考紧密交融。全诗弥漫着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寂寥感,既有对知音难觅的叹息,也有对理想沦落的悲愤,最终归于借酒浇愁的无奈。 二、诗意逐层深入 1. 起兴:时空的宿命感(1-4句) 2. 承转:精神的困境与文化的失落(5-10句) 3. 高潮:身份的矛盾与理想的幻灭(11-14句) 4. 结局:无力的排解(末两句) 三、艺术特色 典故的化用与翻转:对白居易诗的引用不是简单承袭,而是注入了个人的孤寒情感,实现了经典的“个人化”再创造。 意象的象征性:“弓月”、“广寒宫”象征高洁而遥远的理想;“黄钟”象征失落的文化正统;“酒”象征无奈的排解。意象系统清晰而富有深意。 情感的层层递进:从写景起兴,到内心矛盾,再到文化批判,最后落于身份困境,情感由浅入深,由个人及于时代,结构严谨,力道沉重。 结语 《九月初三夜歌》是一曲现代士人的悲歌。谈非以生辰之夜为镜,照见的不仅是年华的流逝,更是自己在传统文化与商业现实夹缝中挣扎的灵魂。他诗中那盈眶的男儿泪,并非为个人得失而流,而是为一个高远而难以企及的“儒商”理想,一个“黄钟毁弃”的文化时代。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
蟛蜞2周前
世另灯的诗 (八)孤灯夜—もうひとりの燈のうた #诗歌#高松灯#MyGO#羊宫妃那#原创 这是一个实验性的视频,up主是原诗作者,有很多类似风格的诗作。 原诗作是中文,只是因为洗完头才想起来停电这回事,没法用电风筒,在阳台吹头发太无聊了,所以尝试把这样的无奈记录下来,多少带点自嘲的成分吧。制作这首诗的翻录是因为上一个作品太悲情了,所以挑选了一首整活写的诗哈哈。 使用燈的语音来制作朗诵部分,是因为真切地被其人物塑造感动,故以此为单薄的诗文添翼。 由于up主不太懂日语,只能用AI改成适合燈朗诵的版本,燈的声音不适合朗读中文,因此以字幕代替原作呈现。 点赞多的话会以此方式陆续更新旧诗集……我希望自己会一直把这个系列做下去,因为每一首诗、每一个视频都是我给灯宝和妃那的情书啊! これは実験的なビデオであり、作者はこの詩の原作者であり、同様のスタイルの詩を多く発表しています。 この詩は中国語で書かれた原作です。髪を洗った後で、停電してるってこと思い出しちゃってさ〜ドライヤー使えなくて。仕方なくベランダで髪を乾かしながら、まあ、このあるあるな状況を記録してみようかなって。ちょっと自嘲気味ですよね。で、これをビデオにしたのは、前の作品がちょっと重すぎたから、今回はちょっとしたネタ詩で遊んでみた感じです、はい。 燈の音声を朗読に使用したのは、その人物造形に心深く感動したため、わずかながらも詩に翼を添えたいと考えたからです。 作者は日本語に不慣れなため、AI翻訳を用いて燈の朗読に適したバージョンに調整しました。燈の声は中国語の朗読には適さないため、原詩は字幕で表示しています。 いいねが多ければ、この形式で過去の詩集も続々更新していくかもしれません……僕は自分がずっとこのシリーズをすることを望んで、すべての詩、すべてのビデオがすべて僕が燈ちゃんと妃那ちゃんにあげるラブレターなためです!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