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3周前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的重点考点如下: - 字词理解:如《暮江吟》中“可怜”意思是可爱,“真珠”指珍珠;《题西林壁》中“题”是书写、题写的意思,“缘”是因为;《雪梅》中“降”读作“xiáng”,意为服输,“逊”是不及、比不上的意思。 - 诗句默写:要求准确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尤其是容易写错的字,如“吟”“峰”“庐”“缘”“输”等。 - 诗意理解:《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绘了残阳照射下江面光色变化的景象;《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观察角度不同,结论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雪梅》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借雪梅争春,告诫人们要全面看待事物,看到各自优缺点。 - 主旨把握:《暮江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热爱之情;《题西林壁》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要客观全面,不能主观片面;《雪梅》则启示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 文学常识:《暮江吟》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有“诗魔”之称;《题西林壁》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雪梅》作者是宋代诗人卢钺。#四年级 #四年级上册语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归纳 #四上 #古诗三首
00:00 / 1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8
欣赏古诗。这首山水诗是翁卷的代表作之一。全诗用简净的笔墨绘秋野之景,以细腻的观察和独特的视角,在寻常山水间捕捉刹那的诗意,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洞察与悠然心境。 诗的意思:无边秋色笼罩晴朗的水湾,寒意悄然弥漫,远近高低的山峦层叠起伏,绵至天边。闲来登上山顶,本想观赏山下的湖水,却忽见水底倒映着青山,如诗如画。 这首七绝以白描手法勾勒秋色山水的层次感:首句“冷晴湾”用触觉化的“冷”激活秋意,次句以“无数峰峦”拉开空间纵深感。后两句借“看野水”的随意举动,突然发现水底青山的倒影,将实景与虚景巧妙叠合。末句“忽于水底见青山”是全诗的点晴之笔,在不经意间于水底发现青山倒影的描写十分精妙,令人称道。“忽”字捕捉到瞬间的惊喜与顿悟,“见”打破空间界限,使天地、山水在倒影中浑然一体,既有视觉的新鲜感,又暗含“物我相照”的哲学理趣。 全诗用白描绘秋野之美,却于平淡中见机趣:前两句铺陈秋色峰峦,营造静谧悠远的意境,后两句以“闲看”“忽见”的动作转折,在动态中凸显自然的妙趣与诗人的闲心。诗人通过“冷”与“晴”、“远”与“近”、“山”与“水”的对照,构建富有张力意境,既展现了山水的客观之美,也传递出诗人在自然中寻得心灵共鸣。 #每日古诗词 #灿烂的中华文化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3
欣赏古诗。这是一首饱含人生感慨与家国情怀的佳作。 诗的意思:年华不断逝去催着人慢慢地变老,眼前风物萧萧,又是一年秋来到。我的家原本在那开封汴梁,皇城脚下,江山啊,山山水水,你因何苦苦把我相留? 首句以“年年冉冉”描绘时光流逝之感,“催人老”直抒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无奈。次句“风物萧萧”通过秋风萧瑟、万物凋零的景象,烘托秋意的浓重与凄凉,既写自然之秋,也暗喻人生之秋。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遥想故乡开封(凤皇城阙),感慨自己本应归乡,却因贬谪滞留他乡。未句“江山何事苦相留”以反问作结,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命运的不甘融入其中,江山本无情,却似有意留人,实则是诗人身羁旅之愁的投射,既是对自身被贬境遇的质问,也是对命运无常的悲叹。 诗中对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的感概超越了个人的悲欢,具有普遍的哲理意义。它提醒人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应珍惜时光,面对命运的起伏保持清醒与坚韧。这首诗不仅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北宋中期政治变革与文人命运的缩影。诗中对家国情怀的抒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苏舜钦这首《秋怀》以简洁而深沉的语言,将个人命运、家国情怀与自然意象完美融合,既展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又流露出沉郁悲怆的心境。这首诗不仅是作者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宋代文学与历史的重要见证,至今仍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读者,引发对人生、命运与家国的深刻思考。 #每日古诗词 #扬我中华文化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7
欣赏古诗。这首七言绝句写景抒情,描绘了清溪流过青山、空水澄明的秋的景象,以及仿佛与红尘相隔、白云黄叶悠悠的画面。体现了诗人观秋光月色的超尘脱俗、悠然自得的心境,表达了对光明磊落境界的追求。 诗的意思: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动的溪水与秋色一样明朗、澄清。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的白云、山中的红叶,都悠然自在,这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呀! 诗中未直接写月,却通过“清溪”“碧山”“空水”“白云”“红叶”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清幽的秋夜图。清溪流过碧山,溪水与夜空澄澈交融,构成“一色秋”的空灵之境。白云悠悠飘荡,红叶自在摇曳,动静相生,营造出远离尘嚣的静谧氛围。“隔断红尘三十里”以虚写实,表达诗人主动远离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心境。“白云红叶两悠悠”则将自然之态与精神境界相融合,既写景物的自在,更抒发诗人物我两忘、闲适超脱的情怀,体现了理学“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 全诗无一句说理,却通过自然意象传递出对宇宙人生的哲思,将理学观察融入诗境,使诗歌既有诗意又有哲理,是宋诗中兼具理趣与诗情的经典之作。 诗中用词朴素,语言简淡,但意蕴深远,读来耐人寻味。诗人借秋月之景,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对心灵净化的追求,以及对光明磊落境界的向往。诗里不仅描绘了自然美,更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展现了理学家以诗言志、以景悟理的审美追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每日古诗词 #扬中华文化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7
欣赏古诗。这是寇准贬谪生涯中的咏怀之作,通过秋日与雁南飞的意象,抒发了深沉的故国之思与人生际遇的感慨。 诗的意思:独自倚靠在秋日高楼的栏杆上,寒霜覆盖秋山,天地间透出清朗之气。谁说衡阳没有大雁飞过?几声雁鸣在夕阳残照中传来,回荡在舂陵上空。 诗中以“危栏”“秋山”“霜”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深秋的清冷画面。秋尽时节,诗人偶然凭栏远眺,霜落后的秋山在澄澈的空气中显得更清幽,营造出一种孤寂、高远的意境。诗人借“衡阳雁”的典故,巧妙地表达了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古人认为雁不过衡阳,而诗中“谁道衡阳无雁过”一句,既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暗含对既有认知的突破,体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与对未知的探索精神。结尾“数声残日下舂陵”以雁声与残阳相呼应,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或对人生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舂陵地处南方,雁声在此响起,仿佛是远方的呼唤,引发诗人对故乡、对过往的回忆,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全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秋山的清冷,雁声的孤寂与诗人心境相映照,使人能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由、归宿的向往,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体现了寇准诗歌“清婉可读”的风格,以及他在困境中对生活、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每日古诗词 #扬我中华文化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9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16: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4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