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98
《潼关》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赏析 带译文 《潼关》赏析笔记 一、 诗歌基本信息 诗题: 《潼关》 作者: 谭嗣同 朝代: 清末 体裁: 七言绝句 重点: 这是一首创作于晚清的绝句,理解它不能脱离那个积贫积弱、渴望变革的时代背景。 二、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 之一。 核心身份: 他是 “维新变法” 的核心人物,为救国图存而奔走。 思想主张: 倡导新学,批判封建专制,著有《仁学》,其思想极具批判性和战斗性。 人物结局: 变法失败后,他拒绝逃亡,决心以死殉道,喊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千古绝唱,年仅33岁慷慨就义。 重点: 谭嗣同首先是一位为改革献身的烈士,其次才是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磅礴的豪情、锐利的锋芒和强烈的个人意志,是其人格精神的直接写照。读他的诗,要读出其中的“气”与“魂”。 三、 整体赏析 这首诗绝不仅仅是一首山水纪游诗,而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言志抒怀之作。 艺术特色: 拟人化的壮美意境: 诗人笔下的自然景物(云、风、河、山)都具有了强烈的个性和情感,共同构建了一个雄奇险峻、充满张力的意境。 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河流”象征冲破束缚的渴望;“山峦”象征桀骜不驯的斗志。全诗通过象征,将个人情志表达得淋漓尽致。 刚健雄浑的语言风格: 用词如“簇”、“吹散”、“嫌束”、“不解平”,都充满了力量感和动感,体现了少年英雄的阳刚之气。 思想情感: 全诗抒发了诗人初入人生征途时: 对历史与自然的敬畏。 渴望冲破一切牢笼、建功立业的豪迈壮志。 藐视困难、桀骜不驯的叛逆性格。 这正是一位旧时代的“终结者”和新时代的“开创者”所具有的典型精神风貌。 四、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光绪八年(1882年)春,当时谭嗣同18岁。他从湖南家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经潼关。这是他人生的起步阶段,胸怀理想,意气风发。眼前的潼关,作为千古雄关,激发了他对历史的凭吊,更触动了他内心那股亟待喷发的改革激情与生命力量。因此,这首诗是他青年时代人格精神的宣言书。 #古诗词 #初中语文 #国学文化 #七年级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潼关 谭嗣同的《潼关》与其他描写潼关的诗词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点,具体如下: 相同点 - 描绘潼关景色:许多诗词都描绘了潼关的雄伟地势与壮丽景色。如谭嗣同的“终古高云簇此城”“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生动展现了潼关的高峻、山河的壮阔。张养浩的“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同样以生动笔触勾勒出潼关山河的雄伟气势。 - 借景抒情言志:都借潼关之景寄托情感、表达志向。像谭嗣同借诗抒发渴望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少年豪情。杜甫的“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借潼关之景表达对安史之乱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不同点 - 情感侧重不同:《潼关》更多体现少年谭嗣同的壮志豪情与对自由的追求。而其他诗词情感更丰富多样,如杜牧的“翠辇红旌去不回,苍苍宫树锁青苔”,在凭吊古迹中流露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岑参的“山口月欲出,先照关城楼”,主要表达戍边的孤寂之感。 - 风格特点有别:谭嗣同的诗风格豪迈奔放,充满激情与力量,如“山入潼关不解平”,以大胆想象和夸张展现独特视角。而王维的“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描写潼关周边景色,风格清新自然;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写潼关相关的边塞风光,风格雄浑悲壮。 #潼关 #谭嗣同 #古诗词 #每天学习一点点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5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2: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