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1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6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3: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00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系列 ---每周阅读一本书(第143集) 司马光著《资治通鉴》 第五十一篇:欺软拍硬---在老虎面前是猫,在猫面前是老虎的人性弱点。 《资治通鉴》作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学巨著,记载了无数人性博弈的案例,其中"欺软怕硬"的行径与"遇强则强"的坚守形成鲜明对照。但在历史上和社会生活中“欺软拍硬”事例或现象却比比皆是。 这类人都是见了老虎就烧香,见了兔子就开枪。或欺软怕硬,专挑软柿子捏。例如:魏国相国魏齐被偏见冲昏了头脑,在没有任何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就认定范雎是卖国贼 。对范雎进行了残酷的审讯和折磨。范雎通过装死化名张禄逃到了秦国 。在秦国,范雎得到了秦昭王的赏识和重用成为秦国的丞相,位极人臣 。范雎得势后开始强势复仇,魏齐四处逃亡,却走投无路,最后自杀身亡。魏齐就是典型“欺软怕硬”的代表。在社会上也有很多人面对上级领导时毕恭毕敬、唯唯诺诺,不敢有丝毫违抗 ;但面对下属或弱者时颐指气使,甩锅指责,将恃强凌弱和遇强则退的小人嘴脸表现的淋淋尽致。 “欺软怕硬”现象普遍出现有深层次原因。一是权力异化导致“凌强持弱”惯性思维。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人治社会,权力大于法律。特别是贵族特权阶层有游历于法律之外的特权。门阀士族在法律上享有“议罪、减刑、赎刑”等特权,形成“刑不上大夫”的实际局面。例如:曹魏起确立“八议”制度(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其中“议贵”明确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士族子弟犯罪,需“上议朝堂”,由皇帝与大臣共同商议减免,普通司法机构无权直接判决。还有门阀士族犯罪后,可通过缴纳巨额罚金(赎刑)、让奴仆代罪等方式规避刑罚:如唐代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犯罪,“听以官爵赎刑”(以降职、削爵抵消罪名)。二是经济地位决定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话语权。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中谁的经济实力强谁就拥有“凌强持弱”的资本实力。《颜氏家训》载“江南士族,至今不与庶族交游。”是因为江南士族凭借政治势力,大量侵占自耕农土地,积累巨额财富,形成“田连阡陌,奴客成群”的经济格局。掌握了巨大财富后就可以左右国家政治或王朝更替。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在社交、礼仪上享有专属待遇。与寒门相遇时,寒门需“避路行礼”,士族可“坐而受之”。士族欺负寒门是因为寒门没掌握经济权力。但自从军功授爵制度推行,
00:00 / 04: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94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0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