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6
高炳宏4月前
《农政全书》刊刻,展现古代农耕的不传之秘? 公元 1628 年,明朝已步入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不堪。而在农业领域,自然灾害频发,水旱蝗灾交替肆虐,粮食产量大幅下降,饥荒时有发生。 《农政全书》为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所作。总结了中国古代许多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引用了古代著作和文献三百多种。该书讲了气候、地理、优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介绍了农业生产技术,对屯兴水利、三项农业措施。在徐光启死后由其子徐骥将此书推介给崇帝,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正式出版发行。 徐光启,这位明朝的杰出人物,是中国古代科学与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他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农业、天文、数学等领域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徐光启 42 岁时考中进士,从此踏入仕途。他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在为官期间,他目睹了百姓因农业落后而遭受的苦难,决心用自己的所学改变这一现状。 徐光启深知农业对于国家和百姓的重要性,开始着手编写《农政全书》。他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们交流种植经验,收集各种农业资料。在编写过程中,他参考了大量的古代农业文献,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和分析。然而徐光启在朝廷中受到保守势力的排挤和打压,他们认为徐光启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对《农政全书》的编写也百般阻挠。 整理之后的《农政全书》,全书分为12目,共60卷,50余万字。12目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 1633 年,徐光启病逝。在他去世后,其门生陈子龙等人对《农政全书》进行了整理和刊刻。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 1639 年将《农政全书》正式刊刻发行。 《农政全书》的刊刻发行,在当时为农民们提供了系统的农业生产指导,按照书中的方法进行种植,粮食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饥荒问题。从长远来看,《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农业科学的集大成之作,它总结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技术,对后世的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书中关于水利灌溉、土壤改良、农作物栽培等方面的知识,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628 年《农政全书》的刊刻,是徐光启等人为改变农业困境而不懈努力的成果。它不仅在当时拯救了无数百姓的生命,也为后世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历史 #历史故事 #零食推荐 #热门 #热点
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5: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62
高炳宏4月前
朱仙镇之战:李自成如何在战役中改写明朝命运? 公元 1642 年,明朝已然摇摇欲坠。内部,政治腐败不堪。外部,后金在东北地区虎视眈眈,不断侵扰边境,明朝军队疲于应对。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苛捐杂税繁重,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各地起义此起彼伏。 在众多起义军中,李自成脱颖而出。他原是一名驿卒,因明朝裁撤驿站失去工作,愤而加入起义军。李自成作战勇猛,且极具谋略,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吸引了大量饥民加入,队伍不断壮大。此时的他,已成为明朝统治者的心腹大患。而明朝为了镇压李自成的起义军,集结了以左良玉、丁启睿等为首的十几万大军,准备在朱仙镇与李自成展开一场生死对决。 朱仙镇(今河南开封西南),这个原本宁静的小镇,因这场即将到来的大战而变得紧张压抑。李自成率领着他那充满斗志的起义军,早早在朱仙镇附近布下防线。他深知这场战役的重要性,一旦获胜,将极大地打击明朝的统治根基,自己的势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扩张。 明朝军队这边内部矛盾重重。左良玉等将领各怀心思,都不想在这场战斗中过多消耗自己的实力。丁启睿虽为统帅,但却无法有效协调各方力量。双方在朱仙镇周围形成对峙局面,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战斗一开始,明朝军队仗着人数优势,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起义军在李自成的指挥下,顽强抵抗。然而,随着战斗的持续,明朝军队逐渐占据了上风,起义军开始出现一些慌乱。 就在众人以为李自成要失败的时候,他却想出了一条奇计。他派人在明军后方挖掘深沟,切断明军的退路。同时,派出小股部队不断骚扰明军,使其不得安宁。左良玉见局势不妙,率先率领自己的部队撤退。其他明军将领见状,也纷纷效仿,顿时明军阵脚大乱。 李自成抓住这个机会,下令起义军全线出击。明军在混乱中纷纷逃窜,却又被李自成事先挖好的深沟拦住去路。起义军冲向明军,展开了一场血腥的屠杀。这场战斗中,明军死伤无数,大量的武器装备和粮草都落入了起义军手中。 朱仙镇之战以李自成的大获全胜而告终。这场战役对明朝的打击是致命的。明朝不仅损失了大量的军队和物资,更重要的是,军队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此后,明朝再也无力组织起大规模的军事力量来镇压起义军。 而李自成的起义军则在这场战役后实力大增,士气高涨。一路势如破竹,为后来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朱仙镇之战改变了明朝末年的政治格局, 加速了明朝的灭亡。#热点 #热点新闻事件 #热门 #热门音乐🔥 #热门短剧推荐
00:00 / 03: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23: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1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9
00:00 / 0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43
高炳宏4月前
二刻《拍案惊奇》背后真相大揭秘! 公元1628年,明朝已步入风雨飘摇的末年。政治上,宦官专权,党争不断,东林党与阉党之间的斗争如火如荼,朝廷内部腐败丛生,卖官鬻爵现象屡见不鲜。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生活困苦不堪。再加上天灾频繁,旱灾、蝗灾、水灾接连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学领域却呈现出别样的景象。市民阶层逐渐壮大,他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通俗文学因此蓬勃发展。白话小说成为了市民阶层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 《初刻拍案惊奇》是明朝末年凌濛初编著的拟话本小说集。正式成书于1627年(明天启七年),尚友堂书坊于1628年刊行。与同作者1632年刊行的《二刻拍案惊奇》一起,合称“二拍”。 主要人物凌濛初,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聪明好学,饱读诗书,胸怀大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 他将自己的才华和情感倾注到了文学创作中。他看到了白话小说市场的潜力,决心用自己的笔为市民阶层创作精彩的故事。 凌濛初创作《二刻拍案惊奇》并非一帆风顺。当时,冯梦龙的“三言”已经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凌濛初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要在“三言”的阴影下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为了创作《二刻拍案惊奇》,凌濛初四处搜集素材。他不仅从历史典籍、民间传说中寻找故事,还深入市井,与百姓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故事。在创作过程中,他常常废寝忘食,反复修改每一个情节和细节,力求让故事更加精彩动人。 然而,就在他创作接近尾声时,意外发生了。一场大火烧毁了他的部分手稿,多年的心血几乎付诸东流。这对凌濛初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没有放弃,而是重新振作起来,凭借着记忆和之前的笔记,重新创作那些丢失的内容。 经过多年的努力,《二刻拍案惊奇》终于在公元1632年问世。这部小说集一出版便受到了市民阶层的热烈欢迎,成为了当时的畅销书。书中的故事题材广泛,涉及爱情、婚姻、侠义、公案等多个方面,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 《二刻拍案惊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后世的白话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借鉴,许多后世的小说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同时,它也反映了明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和市民阶层的思想观念。 凌濛初虽然在仕途上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但他凭借《二刻拍案惊奇》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热门 #热门音乐🔥 #热门短剧推荐 #历史 #历史故事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3: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0
#司马懿 #三国#西晋#五胡乱华#曹丕 东汉末年(184年-220年),因宦官专权、土地兼并激化,爆发黄巾起义,导致中央权威崩溃,地方豪强割据。董卓乱政后,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控局面,在官渡之战击败强敌袁绍(200年),基本统一北方。然而,赤壁之战(208年)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基础。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建魏国,东汉正式灭亡。 三国时期(220年-280年),曹魏实力最强,定都洛阳,推行九品中正制。249年,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夺取魏国实权。蜀汉刘备以兴复汉室为旗帜,诸葛亮多次北伐但终因国力不济,于263年被司马昭(司马懿之子)所灭。孙吴则立足江南,积极开发并向海上拓展。265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篡魏建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实现短暂统一。 西晋(265年-316年)统一后,司马炎为巩固宗室统治而推行分封,却埋下巨大隐患。291年爆发“八王之乱”,宗室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混战持续十余年(291年-306年),严重消耗国力,导致内政崩坏,军事空虚。北方内迁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群(史称“五胡”)趁机起兵反晋并南下入侵,引发“五胡乱华”。316年,匈奴刘曜攻陷长安,俘虏晋愍帝,西晋灭亡,中原陷入更长期的动荡与分裂。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